设计配置性能全面被反超 豪华车除了LOGO还能卖啥?
ta-role="original-title">
虽然因为疫情,很多车企的节奏都受到了影响。但是近一段时间,各大国产、合资、豪华、新势力新车依旧让人应接不暇。
看到这么多新车扎堆,我们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如果你将这些新车的LOGO挡住,仅从它们的设计、配置乃至性能参数来看,你几乎无法辨别出豪华新车与自主品牌新车之间的差别。
甚至在科技配置这个维度上,国产车不仅已经从数量上实现了对豪华车的碾压,其在科技配置创新、质量上也实现了对豪华品牌逆袭。
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传统豪华品牌在设计、动力、续航方面与国产电动车相比简直一无是处,没有任何优势。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奔驰GLA(参数|图片),作为一辆豪华紧凑型SUV,它搭载一台1.3T涡轮增压发动机,发动机功率仅为100kW,百公里加速时间高达9.9秒。无论是动力、燃油经济性、空间都被价格只有其一半的比亚迪宋PLUS DM-i(参数|图片)吊打。后者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8.5秒,可油可电,亏电百公里油耗也只有4.4升。
又比如在2020年,汉EV就用28万的价格,交出了3.9秒破百,550公里续航的性能实力。而到了2022年4月,新晋上市的宝马i3(参数|图片)却用34.99万的价格,交出了一份百公里加速为6.2秒,纯电续航526公里的成绩单。以2022年电动车的性能指标来看,宝马i3除了蓝天白云的信仰,还能靠什么在新能源市场立足呢?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过往国产车只是在科技配置的数量上要胜过豪华车,一些顶级豪车在部分创新智能科技体验层面仍具备一定优势。但是现在这种情况,也出现了扭转。
比如现在流行的手机解锁、面部识别、车机互联等等,均是从中国品牌开始向全行业推行的。
当然,一个很现实的情况是,今年汽车科技上的创新有些乏善可陈。尤其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之下,各大汽车厂商在整车科技创新层面的高低,往往只取决于与供应商之间的谈判,或者说舍不舍得花钱进行采购和定制,车企自身的创新和突破很小。
但这也就反映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即中国品牌利用全球体系做到与豪华车一致的科技配置体验,且价格体系没有变化;但是豪华品牌不仅没有科技优秀,却仍旧不降价,这是没有道理的。
换言之,我们认为时下豪华品牌车型性价比已经到了近二十年来的历史最低点,其品牌溢价则到了最高点。
正常商业逻辑上会讲“此消彼长”。当你的对手变得更强大时,你的销售就会受到影响。然而很奇怪或者说很可悲的是,以奔驰宝马为代表的豪华品牌不仅没有因为国产车(包括合资品牌)的进步,二者差距之间的缩小(甚至被反超)导致销量下滑,反而在中国市场攫取了更多的创纪录的超高利润。
记得我们曾同几位从豪华品牌跳槽到中国品牌的研发工程师交流时,他们就表示某些售价在30万元左右的豪华车,其单车制造成本往往不超过15万。而同样一辆制造成本在15万的国产车,其售价就只能卖到20万元。然而即便这样,大家还是愿意花30万买外资车。诚然,部分豪华车在设计、做工以及动态调教层面仍存具备一定优势,但它值得那么多国人追捧么?
所以,现在更让我们担心的是,当中国品牌相继攻克了欧美高端品牌在设计、科技、动力系统的护城河之后;如果消费者还是热衷追求于BBA,中国品牌走向高端就会变得越来越难。
技术、产品发奋图强追上就好,但品牌是需要时间积淀的;玩营销、讲故事,自主车企显然比不过深谙品牌营销的外资豪华车企。按照现在的情况发展,汽车行业未来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奢侈品行业。到最后大家只拼谁的故事讲得更好,这对于中国品牌和中国消费者而言,都不是好消息。
只期望,中国消费者能够再理性些,支持国产的力度,还能更大些。否则,像保时捷这样在中国市场减配还不认账的现象,永远都不会得到改变。
与本文内容相关的文章:
理想汽车:将来纯电动车型会采取全新形态,产品方案类似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