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器信息网

崇厚新能源汽车(上海崇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频道:宠物狗种类 日期: 浏览:1278

今天给各位分享崇厚新能源汽车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上海崇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洋务运动时间,代表人物,前后期所创办的工业

洋务运动 [yáng wù yùn dòng] 更多图片(8张)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文名:洋务运动 外文名: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 中央代表:恭亲王奕欣 地方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 代表企业:江南制造局、安庆内军械所等 性质:失败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时间:1861年-1895年 指导思想:师夷制夷,中体西用 领导阶级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 分享 历史背景 国内背景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痛定思痛,意欲图强。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满足了外国侵略者的要求,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曾,李,左诸人都为剿灭的太平天国而建立殊勋,他们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条件下,徐图中兴。 国际背景 从十三世纪开始,世界的大环境开始发生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农民和手工业者经过长期劳动,积累经验,改进了生产工具,农业得到发展。纺织、冶金等开始出现机器。不仅提高了产量。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阶层。在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至洋务运动发生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完成,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个新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整体化和近代化。讲究统一的世界市场,分散、落后的国家不可避免地纳入整体中。近代化就是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专制,这是历史的必然。这也是洋务运动试图走近代化的道理,在世界整体化的趋势下,中国比较被动的卷入。当时中国没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没有经历资产阶级革命,但中国的洋务运动与世界大势是分不开的。 运动派别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社会的主要矛盾便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当时中国正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大起义冲击着满清王朝的颓垣残壁。可以说“内忧外患”一同并至,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分化为顽固派和洋务派。 洋务派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中央代表人物为爱新觉罗·奕欣,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原料、资金、运输问题,进而大力兴办民用工、矿业和运输业,达到求富,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目的。 顽固派 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同治帝的老师、工部尚书、大学士倭仁、宋晋等,地方上主要是一些内地的官员。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过程 主要历程 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欣,会同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与原有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能够坐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登上清朝的政治舞台后,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短短几年中,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产品包括大炮、枪械、弹药、水雷、和蒸气轮船等新式武器,装备了一些军队他们还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广州鱼雷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江南陆军学堂、上海操炮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北洋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军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尽管最后北洋海军失败了,但是它毕竟曾经是中国可以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在世界海军史上都占踞了一席之地,并且在培养北洋海军的过程中,还带动了一系列的近代事业发展。 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求能源、钢铁等工业与之配套。同时,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也必须发展民族经济,与洋人“商战”、“争利”。于是,他们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了。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招商局开办仅三年时间,就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万两银子,还将业务发展到外国,打破了外国航运公司的垄断局面。 以后,中国近代矿业、电报业、邮政、铁路等行业相继出现。轻工业也在洋务运动期间得到大力发展。1880年,左宗棠创办兰州织呢局,成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鼻祖。中国近代纺织业、自来水厂、发电厂、机器缫丝、轧花、造纸、印刷、制药、玻璃制造等等,都是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建立起来的。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民用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基础。 时间表 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任用中国工匠,仿制西式枪炮,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从1862年起,用三年时间研制成功的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清政府新设立的外交机构。 1862年,在北京设立专门培养翻译人员的“同文馆”,这是清代最早的“洋务学堂”(1902年并入京师同文馆)。 1863年,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第二年又在广州设立一个“广方言馆”。“广方言馆”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培养通晓外语的人才。 1865年,在上海建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设翻译馆;同年,又在南京建立金陵机器制造局。 1866年,在福州建立马尾船政局。 1870年,在天津建立军火机器总局(后改名为北洋机器制造局)。 1872年,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出洋,由容闳指导选派。 1875年,建议在各省设立洋学堂;创立科举考试中“洋务进取”一项。 1878年,在兰州建立兰州织呢局,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家机器毛纺织厂。 1880年,在上海建立机器织布局,这是中国最早的机器棉纺织厂;同年,在天津设立京师同文馆,购置军舰;设立南北电报局。 1881年,设立开平矿务局。 1882年,建立旅顺军港。 1885年,清政府新设立了海军衙门;在天津设陆军武备学堂。 1890年,在汉阳建立湖北枪炮厂;在湖北、江西设立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 1892年丁鼎在烟台创立了丁氏钉子厂。 最终结局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朝海军实力的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指导思想 洋 洋务运动主要工矿企业 图册 6张 务运动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其分类思想就是“ 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后四个字“ 中体西用” ,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师夷制夷” 、 “ 中体西用”,也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处理中西民族国家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在洋务运动时期,从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薛福成的“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都是作为一种理论服务于“求强”、“求富”这一洋务运动主导思想的。 最先提出中体西用这一思想的是洋务派思想家冯桂芬。他于1 8 6 1年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 “ 以中国之伦常名数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他以“ 本”“ 辅” 的主从关系来处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从字面上,一字不差地提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人,是《万国公报》的编者沈寿康。18 9 6 年四月,他在《匡时策》一文中说: “ 中酉学问术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中学” 、“西学” ,最初都是作为学问提出来的。“ 中西学问” 对于社会, 对于一个政权, 对于统治者来说, 本来都是“ 用” , 沈寿康在此以“ 体” “ 用” 处分,并非是作为目的与手段之分, 而只表明主次。这种主次之分, 是“ 为华人计” 。是为了发展中华民族, 是为了在学习和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时候, 维护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在中西文化大交流中, 保持中华民族的特色。不仅要保留使用中国的学问, 而且要将其放在主要的地位, 还要使西学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 为发展中华民族服务。因此, 由于“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这一口号, 非常简切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一般思想倾向, 甚至可以说, 在当时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 以先进的西学作为侵略中国的手段的情况下, 这个口号是一面爱国的旗帜。因此, 它在中国的大地上, 风行数十年而不衰。新老洋务派思想家, 不断热举起这面旗帜, 并不断地阐发这一口号的内容。 主要标志 方面 主要标志 军事 积极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筹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经济 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民用企业 文化 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 查看完整表格 兴办企业 人物  李鸿章和曾国藩 左宗棠 李鸿章 李鸿章 张之洞 张之洞 李鸿章 李鸿章 工业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开平矿务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官局 电报总局 轮船招商局 成立时间 1865 1866 1876 1878 1893重建 1890  1892  1880 1872 开创报刊 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国人自办了约20种近代报刊。除福州、厦门各地外,其余主要在上海、香港、广州和汉口。 洋务运动时期主要报刊有《申报》和《万国公报》,两者均为该时期创刊。 其他报纸有:1873年4月创刊的《西国近事汇编》、王韬主持的《循环日报》等。 开办新式学堂 1862年,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首次创办京师同文馆,开创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篇章。 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堂的主要类别: (1)外国语性质的学堂,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1866年后增设算学馆,成为综合性学堂)上海广方言馆等。 (2)军事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 (3)技术学堂,如上海机械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 办学特点:与传统官学相比,这些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如翻译人才、军事人才、技术人才等;教学内容有西学,如西文、西艺等;采用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等。 选派留学生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来改变清政府落后面貌是洋务派发起留学运动的 最初目的。洋务时期的留学教育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两次:幼童留美和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留欧,即1872—1875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了四期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1877—1897年先后派出四批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赴欧留学。 1872年8月11日,三十名幼童自上海驶往美国旧金山,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留学生活。这在中国二千年历史中,特开新纪元”之事被誉为“中华创始之举,亦古来未有之事”。1877年,在沈葆桢、李鸿章等官员的积极倡导下,从船政局和船政学堂选出的33人踏上了赴欧留学的旅途。1881年,由李鸿章主张、船政局又选出10人分赴英、法、德留学。1886年北洋水师等校的10名学生又去了欧洲。 翻译书籍 在洋务运动存续的35年里,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京师同文馆、上海光方言馆以及江南制造局的译书馆,是当时翻译西方的中心。译书经历了由单纯的西方科技著作和书籍,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著作并重,甚至后者略占上风的过程。 京师同文馆曾翻译西书36种。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中国第一部国际法中译本:惠顿的《万国公法》(1864年);第一部外交学中译本:马登的《星柖指掌》(1876年);第一部经济学中译本:福赛特的《富国策》(1860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是晚清翻译西方著作数量最多,成绩最著的机构,它罗列了众多的学者译家和一些外籍传教士。 大量西学著作的翻译出版及近代中国报刊和出版机构的出现,打破了中西文化的壁垒和传统文化的坚冰,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架设电报 主线:1886 年因东三省边防需要,由奉天接展至珲春陆线;1887 年因郑州黄河决口“筹办工赈事宜”,由山东济宁设电线至开封;1888 年,因广东官线业已造至南雄州,商线乃由江西九江设至赣州以达庾岭入南雄相接,使官报得以灵通;1890 年,“因襄樊地方为入京数省通 衢,楚北门户边境冲要”,乃由沙市设线起以达襄阳,1893 年又添设襄阳至 老河口电线;1895 年由西安起接设电线与老河口相接,“使西北电线得有两 线传递,庶无阻隔之虞。” 支线:1884 年 添设的天津至京城,山东掖县之沙河至胶州电线;1898 年所设胶州至青岛电 线,湖北武昌至大冶、大冶至九江之线,“又因汉口上游北岸线杆年年被水淹损,阻误要报,添设南岸一线以备不虞”;1891 年徐州至台庄线和1892 年安庆至芦州线;1898 年“以备黄河之害”而设的济南至济宁线,“以备运河之害”而设的徐州至宿迁线等等。 作用:电报主要是为了商业经济发展上的需要。另外,在西北、东北、西南以及朝鲜所设约占总量 30%的官线,也同商局电线一样,在军事和经济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修建铁路 自从1825年英国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条铁路之后,由于它在经济上、政治上以及军事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于是欧美各国接踵而起纷纷效法,在短短十余年间铁路建设即有长足进展。处于封建末世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观察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这一惊人的新生事物之后,也深深为之吸引。如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考略》等书都对铁路作了初步介绍。而洪仁玕则于1859年在其所著《资政新篇》中,最早提出了要在神州大地之上修建铁路的具体建议。他说:中国各省应当皆有铁路,“以为全国之脉络,通则无病焉”。 早在同治元年(1862年),就有怡和、旗昌等27家英美洋行向李鸿章建议兴建苏州至上海的铁路,被拒。次年(1863年),又有英国工程师斯蒂文生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汉口至广东、汉口至四川、上海至福州、镇江至北京、广东至云南六条干线铁路,亦被拒。同治四年(1865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以作为样品引起国人关注,但不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光绪六年(1880年),怡和洋行修建了从上海到吴淞的铁路,引起官员一致反对,终于借口压死一个士兵,以28万两白银买下拆毁,投入海中。 后来由于日本侵华意图日益显露,光绪七年(1881年)才建成从唐山到胥各庄全长22里,用于捡煤的铁路,但不许用火车头,而用驴子和马拖着车厢在铁路上走。 历史影响 洋务运动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影响。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但是洋务运动的许多成分,即使在整个20世纪也一直在中国延续,包括工业化、经济发展、铁路建设等。从孙中山到邓小平,都是延续了洋务运动的道路。所以洋务运动实际上一直影响着中国政府的政策和行为。 历史评价 性质 洋务运动是一场由失败的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这样评价这一阶段的“自强”运动:“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 积极作用 洋务运动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第三,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局限性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包括缺乏完整的计划、主事者识见不足、守旧人士的反对、官僚政风的败坏等。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虽然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但由于他们都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卫道者,根本无意于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极力反对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进行任何形式的变革,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国的藩篱中自认为有所新创而洋洋得意,所以最终也没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表现出“自强”、“中兴”。相反,在列强侵略势力的进攻下,这些封建思想的卫道者们所举行的“壮举”迅速归于失败。

关于中国近代现代史的几个总结 急~!

1、关于列强侵华的总结

(英法俄德美日等是近代侵略中国的六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特点:列强侵华过程中,既勾结又争夺,勾结是暂时的,争夺是绝对的,一切以各自的利益为转移

1列强侵华势力的消长:

(1)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争夺为辅。

(2)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各国在侵华过程中产生了矛盾)。

(3)一战后至40年代:英法实力空前下降,德国遭到严重削弱,美日成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4)二战后至50年代初:美国成为侵略中国的最主要的国家,美国在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在侵华问题上,各国惟美国马首是瞻。

2各国侵华特点:

① 英国:

A始终把获取各种“通商”特权作为侵华的首要目标; 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英国对华贸易始终名列榜首,一战后地位下降。

B其次中国割让了香港给英国

②美国:

A19世纪中叶起追随英国,随着美国经济在19世纪末跃居世界第一位后,从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开始奉行独立的对华政策。

B但抗战后美国独霸中国,中国门户对其一国开放。

③法国:

A披着天主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成为法国侵华的重要特征,

B但法国也直接对华侵略,19世纪中后期在侵华规模上,法国仅次于英国,(中法战争)但一战后逐渐下降。

④沙俄:

A领土扩装是其侵华的主要特征。

B1917年十月革命,俄国退出侵华行列。

⑤德国:

A19世纪末对华扩张要求更为迫切,强租胶州湾;任八国联军总司令。但后来参战和一战失败使其退出中国。

⑥日本:

A日本后来居上,很快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一战期间,呈现独霸趋势。

B20世纪30年代,侵华步伐超过其他国家,成为中国的最主要敌人。

2、关于中国人民探索的总结

(1)地主阶级:①改革派: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发动洋务运动

(2)农民阶级:①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资政新篇》;②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3)民族资产阶级:

①早期维新派: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

②维新派与戊戌变法。(同上)

③革命派辛亥革命及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同盟会纲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是前提、 民权主义(民主共和;三权分立)是核心、民生主义(经济)是补充

④激进民主主义者与新文化运动(前期)。

3、中国近代化的总结

(1)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2)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3)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绝对平均的小农社会。具有空想性与落后性。

(4)资产阶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主张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性与爱国性。

(5)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思想: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4、中国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总结

1.中国环渤海地区

环渤海地区:包括京津塘地区、辽中南地区、胶东半岛地区。人们习惯上把环绕海湾北京、天津两个中央直辖市和辽宁、河北、山东三省称为环渤海地区。

(1)中国古代史:

①先秦:西周分封燕国、齐国、鲁国对该地区统治。燕在此建都,名“蓟”。春秋时期,齐鲁文明突出。战国时期,齐国、燕国发展为战国的七雄。齐国临淄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②秦汉:秦灭燕国、齐国,修长城,设辽东郡。

③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辽东农业开发成就可喜。

④隋唐:隋开通大运河,北通诼郡,南达余杭。唐朝时,粟末靺鞨生活在渤海北岸,渤海划入唐朝版图。7世纪粟未部首领大祚荣建立政权;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封忽汗州都督,统辖忽汗洲。唐朝时,登州是去朝鲜、日本海上航线的出发地。

⑤宋元:10世纪契丹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接受汉封建文化,耶律德光获取幽云十六州。北宋与辽以黄河入海口为界控制环渤海区,与南宋对峙的金朝控制整个环渤海地区。金灭辽和北宋,“绍兴和议”后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实行行省制度,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归中书省直辖,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

⑥明清:明成祖迁都至北京,明长城东起鸭绿江。满洲迁都沈阳,后又迁都北京。清前期在环渤海地区设盛京、直隶、山东省,实行有效管辖。

(2)中国近现代史:

①半殖半封开始时期:鸦片战争时期,英军抵达天津白河口,这是外国侵略势力第一次进入渤海湾。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太平军北伐,打到直隶,逼近北京。

②半殖半封形成时期:洋务运动时期,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李鸿章开办开平煤矿和京师同文馆,筹建北洋舰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逐渐建立起来。甲午战争时期,聂士成血战辽东,丁汝昌在威海战役中自杀殉国;日军攻占旅顺和大连,进行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和三国干涉还辽。瓜分狂潮中,俄、德、英加强在渤海湾地区的角逐(略)。北京和天津是维新派的重要活动地区(报纸、团体、政治活动)。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后发展到京津地区,并在北京和天津重创八国联军。八国联军侵华,建立都统衙门和联军司令部,对天津、北京实行殖民统治;《辛丑条约》强化了帝国主义在环渤海地区的势力。

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日俄战争后,日本控制了东北地区南部。护国运动打碎袁世凯的“帝制梦”。一战期间,环渤海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05—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五四爱国运动兴起,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建立伪“满洲国”,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中共领导建立东北抗日联军,开展抗日斗争。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五省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 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⑤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洛川会议后,八路军深入华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战。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军在东北实行殖民统治,在华北进行“治安强化运动”。

⑥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取得孟良崮大捷;华北解放军解放石家庄;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进行北平谈判。

⑦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新政协会议召开,《共同纲领》有临时宪法性质,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处死天津地委腐败分子刘青山,辽宁成为抗美援朝重要的后方基地。“一五计划”重工业的发展: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

⑧探索时期和文革时期: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在环渤海地区建成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

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天津、秦皇岛、烟台、大连为沿海开放城市;环渤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大秦铁路建成通车;党中央“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辽中南地区属其范围。

2.中国长三角地区:

长三角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等地区。

(1)中国古代史:

①先秦:西周时,在今江苏苏州封国为吴。春秋时期,吴越先后在南方称霸,分别定都于今江苏苏州和浙江绍兴。吴王夫差时开凿了连结江淮的运河——邗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运河段。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是春秋后期的霸主。

②秦汉:秦末,项羽在今江苏苏州率众起义。两汉时会稽地区出产的葛布,是当时著名的越布,汉光武帝将越布列为贡品,越布因此名贵一时(略)。两汉时,浙江温州一带的越人称为东越。

③南北朝:222年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称王,后称帝。317年司马睿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城,建立东晋政权。此后的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先生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史称"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批劳动人民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整个岭南和闽江流域,三吴地区农业经济最发达。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很高。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④隋唐:隋炀帝时开通江南河,连接邗沟,从而沟通了江淮的三大水系:长江、钱塘江和淮河。隋唐时,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圩田普遍,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向山要田等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隋唐时期,越州(今浙江绍兴)盛产青瓷,尤以秘色瓷最为名贵。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有“扬一益二”之称。特别是扬州,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造船业、铜镜业等部门较为发达,有繁华的夜市,也是与韩国、日本进行双边贸易的重要港口。

⑤宋元: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由北移到南方,江浙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宋时棉纺业的兴起,标志着棉布逐渐取代麻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元朝时,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是最主要的粮食北运港口,大规模的海运起点。

⑥明清: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明,以应天为南京。郑和下西洋出发地主要在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明朝戚继光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明代浙江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分工细密,江南"织造尚松江,桨染尚芜湖"。明中期以后,江南一些地区的纺织业发展成为手工工场,如苏州地区。这说明稀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康熙年间,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清朝设江苏和浙江两个行省管辖长三角地区。上海属江苏行省。

(2)中国近现代史:

①半殖半封开始时期:鸦片战争中,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在浙江定海,裕谦在浙江镇海,陈化成在上海吴淞,海龄在江苏镇江英勇抗击英军入侵,为国捐躯。《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中,宁波、上海在长三角地区。鸦片战争后江苏松江、太仓一带的棉纺织业首先受到冲击,东南地区成为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地区。上海是外国侵略者最早在中国建立租界的地方。1853年,英法美侵略者借镇压上海小刀会起义之机,夺取了上海海关管理权;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推广到各通商口岸(略)。《天津条约》增开了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至此长三角地区的通商口岸达到了四个。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名天京。1856年天京变乱,太平天国元气大伤。

②半殖半封形成时期:洋务派在上海兴办的主要企业有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军工)和上海轮船招商局(民用)。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后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梁启超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了《变法通议》等论文。指出实行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上海成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之一。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定都南京。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1919年6月后,上海工人罢工,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1920年,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任书记。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1925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了"五卅惨案",引发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五卅运动。中共领导成立了上海工商学联合会。1927年,为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上海工人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第三次起义由陈独秀、周恩来亲自指挥取胜。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18日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爱国将领蔡廷锴、蒋光鼐指挥十九路军奋起反抗。国民政府不支持抗战,与日军谈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略)。1932年底,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宋庆龄任主席,蔡元培任副主席。

⑤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史称"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随之组织了抵抗日军侵略的"淞沪会战"。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1938年12月,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日伪在上海成立了"特工总部",残害抗日爱国志士。

⑥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5月20日,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区的学生齐聚南京,联合举行示威,遭反动军警镇压,史称"五二0血案"(略)。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相继解放了南京、上海。

⑦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初,以上海为中心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⑧探索时期和文革时期:"文革"期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上海崇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怎么样?

上海崇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是2015-11-04在上海市奉贤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上海市奉贤区金汇镇辉煌路380号2幢1025室。

上海崇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10120MA1HK2RR1H,企业法人周振德,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上海崇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汽车销售,从事新能源科技、计算机科技、软件科技 、网络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转让,汽车租赁,模具设计、加工(限分支机构经营),汽车配件加工(限分支机构经营)、批发、零售,食用农产品(不含生猪产品)的销售,五金交电、日用百货、服装鞋帽的批发、零售,房地产开发经营,房地产经纪,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市政公用建设工程施工,环保建设工程专业施工,物业管理,财务咨询,商务信息咨询,会务服务。 【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上海崇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对外投资3家公司,具有3处分支机构。

通过爱企查查看上海崇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什么是洋务运动,有何历史地位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 富”。其分类思想就是“ 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历史背景:

国内背景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这样一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填补了外国侵略者的肚子,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曾,李,左诸人都为剿灭的太平天国而建立殊勋,他们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条件下,徐图中兴。

国际背景

从十三世纪开始,世界的大环境开始发生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农民和手工业者经过长期劳动,积累经验,改进了生产工具,农业得到发展。纺织、冶金等开始出现机器。不仅提高了产量。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阶层。在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至洋务运动发生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完成,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个新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整体化和近代化。讲究统一的世界市场,分散、落后的国家不可避免地纳入整体中。近代化就是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专制,这是历史的必然。这也是洋务运动试图走近代化的道理,在世界整体化的趋势下,中国比较被动的卷入。当时中国没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没有经历资产阶级革命,但中国的洋务运动与世界大势是分不开的。

运动派别: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社会的主要矛盾便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当时中国正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大起义冲击着满清王朝的颓垣残壁。可以说“内忧外患”一同并至,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分化为顽固派和洋务派。

洋务派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中央代表人物为爱新觉罗·奕欣,地方代表人物

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原料、资金、运输问题,进而大力兴办民用工、矿业和运输业,达到求富,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目的。

顽固派

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同治帝的老师、工部尚书、大学士倭仁和宋晋等,地方上主要是一些内地的官员。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过程

主要历程

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欣,会同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与原有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能够坐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登上清朝的政治舞台后,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短短几年中,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产品包括大炮、枪械、弹药、水雷、和蒸气轮船等新式武器,装备了一些军队他们还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广州鱼雷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江南陆军学堂、上海操炮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北洋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军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尽管最后北洋海军失败了,但是它毕竟曾经是中国可以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在世界海军史上都占踞了一席之地,并且在培养北洋海军的过程中,还带动了一系列的近代事业发展。

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求能源、钢铁等工业与之配套。同时,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也必须发展民族经济,与洋人“商战”、“争利”。于是,他们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了。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招商局开办仅三年时间,就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万两银子,还将业务发展到外国,打破了外国航运公司的垄断局面。

以后,中国近代矿业、电报业、邮政、铁路等行业相继出现。轻工业也在洋务运动期间得到大力发展。1880年,左宗棠创办兰州织呢局,成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鼻祖。中国近代纺织业、自来水厂、发电厂、机器缫丝、轧花、造纸、印刷、制药、玻璃制造等等,都是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建立起来的。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民用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基础。

时间表

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任用中国工匠,仿制西式枪炮,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从1862年起,用三年时间研制成功的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清政府新设立的外交机构。

1862年,在北京设立专门培养翻译人员的“京师同文馆”,这是清代最早的“洋务学堂”(1902年并入京师同文馆)。

1863年,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第二年又在广州设立一个“广方言馆”。“广方言馆”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培养通晓外语的人才。

1865年,在上海建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设翻译馆;同年,又在南京建立金陵机器制造局。

1866年,在福州建立马尾船政局。

1870年,在天津建立军火机器总局(后改名为北洋机器制造局)。

1872年,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出洋,由容闳指导选派。

1875年,建议在各省设立洋学堂;创立科举考试中“洋务进取”一项。

1878年,在兰州建立兰州织呢局,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家机器毛纺织厂。

1880年,在上海建立机器织布局,这是中国最早的机器棉纺织厂;同年,在天津设立京师同文馆,购置军舰;设立南北电报局。

1881年,设立开平矿务局。

1882年,建立旅顺军港。

1885年,清政府新设立了海军衙门;在天津设陆军武备学堂。

1890年,在汉阳建立湖北枪炮厂;在湖北、江西设立汉冶萍煤铁厂矿

最终结局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朝海军实力的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  其分类思想就是“ 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后四个字“ 中体西用” ,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师夷制夷” 、 “ 中体西用”,也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处理中西民族国家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在洋务运动时期,从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薛福成的“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都是作为一种理论服务于“求强”、“求富”这一洋务运动主导思想的。

最先提出中体西用这一思想的是洋务派思想家冯桂芬。他于1861年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 “ 以中国之伦常名数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他以“ 本”“ 辅” 的主从关系来处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从字面上,一字不差地提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人,是《万国公报》的编者沈寿康。1896年四月,他在《匡时策》一文中说: “ 中西学问术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中学” 、“西学” ,最初都是作为学问提出来的。“ 中西学问” 对于社会, 对于一个政权, 对于统治者来说, 本来都是“ 用” , 沈寿康在此以“ 体” “ 用” 处分,并非是作为目的与手段之分, 而只表明主次。这种主次之分, 是“ 为华人计” 。是为了发展中华民族, 是为了在学习和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时候, 维护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在中西文化大交流中, 保持中华民族的特色。不仅要保留使用中国的学问, 而且要将其放在主要的地位, 还要使西学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 为发展中华民族服务。因此, 由于“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这一口号, 非常简切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一般思想倾向, 甚至可以说, 在当时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 以先进的西学作为侵略中国的手段的情况下, 这个口号是一面爱国的旗帜。因此, 它在中国的大地上, 风行数十年而不衰。新老洋务派思想家, 不断热举起这面旗帜, 并不断地阐发这一口号的内容。

主要标志:

军事:积极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南洋水师

练新式军队,筹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经济: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民用企业。

文化: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

政治: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

兴办企业

人物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李鸿章 李鸿章 左宗棠 李鸿章 李鸿章 张之洞 张之洞

工业

安庆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上海轮船招商局

开平矿务局

兰州织呢局

上海机械织布局

电报总局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

官局

时间 1861 1865 1866 1872 1876 1878-1880

1878

1893重建

1880 1890 1892

地点

安徽怀

宁,后迁至南京

上海 福州 上海 河北滦县 兰州 上海 天津 武汉 武汉

企业性质

①洋务企业采用西方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属于近代企业。②洋务派前期创办的军事工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使用,管理方式是封建衙门式的。虽然这些企业采用机器生产,但本质上属于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官办企业。③洋务派后期创办的民用工业,投资大多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形式,产品主要作为商品投放市场,管理上采取劳动雇佣制所以其本质上属于带有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开创报刊

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国人自办了约20种近代报刊。除福州、厦门各地外,其余主要在上海、香港、广州和汉口。

洋务运动时期主要报刊有《申报》和《万国公报》,两者均为该时期创刊。

其他报纸有:1873年4月创刊的《西国近事汇编》、王韬主持的《循环日报》等。

开办新式学堂

1862年,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首次创办京师同文馆,开创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篇章。

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堂的主要类别:

(1)外国语性质的学堂,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1866年后增设算学馆,成为综合性学堂)上海广方言馆等。

(2)军事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

(3)技术学堂,如上海机械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

办学特点:与传统官学相比,这些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如翻译人才、军事人才、技术人才等;教学内容有西学,如西文、西艺等;采用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等。]

选派留学生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来改变清政府落后面貌是洋务派发起留学运动的

留美学生

留美学生

最初目的。洋务时期的留学教育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两次:幼童留美和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留欧,即1872—1875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了四期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1877—1897年先后派出四批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赴欧留学。

1872年8月11日,三十名幼童自上海驶往美国旧金山,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留学生活。这在中国二千年历史中,特开新纪元”之事被誉为“中华创始之举,亦古来未有之事”。 1877年,在沈葆桢、李鸿章等官员的积极倡导下,从船政局和船政学堂选出的33人踏上了赴欧留学的旅途。1881年,由李鸿章主张、船政局又选出10人分赴英、法、德留学。1886年北洋水师等校的10名学生又去了欧洲。

翻译书籍

在洋务运动存续的35年里,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京师同文馆、上海光方言馆以及江南制造局的译书馆,是当时翻译西方的中心。译书经历了由单纯的西方科技著作和书籍,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著作并重,甚至后者略占上风的过程。

京师同文馆曾翻译西书36种。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中国第一部国际法中译本:惠顿的《万国公法》(1864年);第一部外交学中译本:马登的《星柖指掌》(1876年);第一部经济学中译本:福赛特的《富国策》(1860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是晚清翻译西方著作数量最多,成绩最著的机构,它罗列了众多的学者译家和一些外籍传教士。

大量西学著作的翻译出版及近代中国报刊和出版机构的出现,打破了中西文化的壁垒和传统文化的坚冰,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架设电报

主线:1886 年因东三省边防需要,由奉天接展至珲春陆线;1887 年因郑州黄河决口“筹办工赈事宜”,由山东济宁设电线至开封;1888 年,因广东官线业已造至南雄州,商线乃由江西九江设至赣州以达庾岭入南雄相接,使官报得以灵通;1890 年,“因襄樊地方为入京数省通 衢,楚北门户边境冲要”,乃由沙市设线起以达襄阳,1893 年又添设襄阳至 老河口电线;1895 年由西安起接设电线与老河口相接,“使西北电线得有两 线传递,庶无阻隔之虞。”

支线:1884 年 添设的天津至京城,山东掖县之沙河至胶州电线;1898 年所设胶州至青岛电 线,湖北武昌至大冶、大冶至九江之线,“又因汉口上游北岸线杆年年被水淹损,阻误要报,添设南岸一线以备不虞”;1891 年徐州至台庄线和1892 年安庆至芦州线;1898 年“以备黄河之害”而设的济南至济宁线,“以备运河之害”而设的徐州至宿迁线等等。

作用:电报主要是为了商业经济发展上的需要。另外,在西北、东北、西南以及朝鲜所设约占总量 30%的官线,也同商局电线一样,在军事和经济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修建铁路

自从1825年英国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条铁路之后,由于它在经济上、政治上以及军事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于是欧美各国接踵而起纷纷效法,在短短十余年间铁路建设即有长足进展。处于封建末世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观察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这一惊人的新生事物之后,也深深为之吸引。如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考略》等书都对铁路作了初步介绍。而洪仁玕则于1859年在其所著《资政新篇》中,最早提出了要在神州大地之上修建铁路的具体建议。他说:中国各省应当皆有铁路,“以为全国之脉络,通则无病焉”。

早在同治元年(1862年),就有怡和、旗昌等27家英美洋行向李鸿章建议兴建苏州至上海的铁路,被拒。次年(1863年),又有英国工程师斯蒂文生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汉口至广东、汉口至四川、上海至福州、镇江至北京、广东至云南六条干线铁路,亦被拒。同治四年(1865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以作为样品引起国人关注,但不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光绪六年(1880年),怡和洋行修建了从上海到吴淞的铁路,引起官员一致反对,终于借口压死一个士兵,以28万两白银买下拆毁,投入海中。

后来由于日本侵华意图日益显露,光绪七年(1881年)才建成从唐山到胥各庄全长22里,用于捡煤的铁路,但不许用火车头,而用驴子和马拖着车厢在铁路上走。

历史影响:

洋务运动的最终结果虽然是失败,但是其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1)对近代军事的影响: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1885年设立的海军衙门,统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清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对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开始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2)对近代经济的影响: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原料、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于是在“自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之后,洋务派又在“富国”口号之后开始兴办民用企业,着重点在于采矿、冶炼、航运、铁路等一系列配合军事工业的项目。在洋务派的倡导下,许多达官显贵以兴办洋务为荣,深深的动摇了从商鞅变法开始的,中国几千年文明中“重农轻商”的概念,促使中国近代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对中国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对近代政治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创办者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而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缺陷,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对近代文化的影响:洋务运动是近代教育的开端。要开始洋务运动,兴办洋务就必须要有精通洋务的人才,但是中国传统的科举制教育却远远无法满足洋务运动队人才的需要。因此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就成了洋务运动进行下去的一项总要的举措。开办新式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24所新式学堂,主要为翻译、工程、兵器、通讯、医务等培养新型人才,虽然学堂规模不大,但是依旧打破了古老的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不同于传统的近代科技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社会文化风气,为后面科举制的废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派遣留学生,为了更系统的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向西方派遣 200 多位留学生,为洋务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西学知识的新式人才,一方面也对中国的教育近代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准备了最初始的文化条件。

历史评价:

性质

洋务运动是一场由失败的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这样评价这一阶段的“自强”运动:“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

人物  李鸿章和曾国藩 左宗棠 李鸿章 李鸿章 张之洞 张之洞 李鸿章 李鸿章

工业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开平矿务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官局 电报总局 轮船招商局

成立

时间

1865 1866 1876

1878

1893重建

1890  1892  1880 1872[21]

积极作用和意义

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出现了暂时的“中外修好”的和局,清政府统治集团内的一些开明人士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措施,虽然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内忧外患”维护封建统治,但这一运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并且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

其意义表现在:

1、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

3、洋务运动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

4、洋务运动促使了国防的近代化。

局限性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包括传统封建制度的弊端、缺乏完整的计划、主事者识见不足、守旧人士的反对、官僚政风的败坏等。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虽然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但由于他们都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卫道者,根本无意于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极力反对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进行任何形式的变革,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国的藩篱中自认为有所新创而洋洋得意,所以最终也没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表现出“自强”、“中兴”。相反,在列强侵略势力的进攻下,这些封建思想的卫道者们所举行的“壮举”迅速归于失败。

结语:

19世纪,世界已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时代,任何国际或国内斗争的失败,都可能被视为落后,洋务运动也因甲午战争之败被归为此列,但它不过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连续“失败”中的一次。尽管“自强”进程颇多可指摘之处,但传统中国的架构已被突破——洋务运动以引进技术为富国强兵手段;百日维新则以为立宪才能救国;“五四运动”时国人已认识到改革还需从思想着手。虽无人事先计划,但这一系列改革的推进,使我们感受历史自有其逻辑。

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与成就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2、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3、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

4、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5、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6、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使官僚资本企业较完整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中规定: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7、“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成就;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近600个重要项目。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8、十年工业建设成就: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和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石油工业发展迅速,石油全部自给。

电力工业增长很快,农村用电量十年增长70倍;建成兰新、包兰等铁路“文革”时期,工业生产遭受重大挫折。

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有:南京长江大桥、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成昆铁路和湘黔铁路等。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

这批项目的代表有: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等。

中国近代工业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在中国设立工厂,是中国近代工业之始。这时期的外资工业主要是为外商对华贸易服务的。

从1843~1894年,外国在华一共设立了191个工业企业,其中116个属于船舶修造业和丝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业。

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据估计到1894年止约近2000万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两项的便达150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75%。

其余75家工厂分别属于印刷、食品加工、水、电、煤气、火柴、服皂、制药、造纸、木材、玻璃、水泥等行业,共拥有资本约500万元,大多规模狭小。

外国在华创办工业后20余年,清政府开始创建用机器生产的工业。从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经营了21家军用工厂(包括一家船厂),所费资金从低估算在5000万两左右。

其中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和湖北枪炮厂,规模较大,设备比较齐全,是中国近代工业创建时期的大型工厂。

军用工业是非商品生产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不甚密切,但它促进了19世纪70年代民用工业的兴起。

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由中国人自办的工业企业大抵有船舶机器修造厂27家,机器缫丝厂约113家,机器绵纺织厂8家,其他轻工业工厂47家,共约195家。其中多数规模很小,资本额不详,有不少甚至在筹建期中或投产后不久便告歇业。

设备比较完备的企业大多为官办、官商合办或官督商办企业,如上海机器织布局、武昌织布官局和兰州织呢局等。

商办工厂如陈启源经营的继昌隆丝偈为华南缫丝业的发展起了引导作用;商办船舶修造厂大多是从原来手工作坊基础上添置一二部车床发展起来的,而到80年代逐步发展到修理和制造缫丝车和轧花机。

以上近代工业的创办,也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逐步确立。

扩展资料

中国现代机械工业初步基础

1949年以前的中国机械工业属于修配性工业,基础薄弱,除军火工业和造船业制造过一些比较复杂的产品外,其他部门以修配为主,只能制造简单的产品。

经过1950~1952年的3年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对原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改组、改建工作,着手筹建重大项目。

如太原的中国第一座重型机器厂于1953年8月部分建成投产。哈尔滨的中国第一个大型电机厂也是这个时期开始兴建的。

这几年,中国的机械工业对恢复国民经济和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起了重要的作用。

机械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了 1000米地质钻机、300马力柴油机、3000千瓦水轮发电组、 3吨蒸汽锤、直径1米和2米的立式车床等较大和精密的设备,以及许多关键配件。

如为小丰满水电站两台7.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的修复制造了万伏级高压定子线圈;为吉林石砚造币厂的大型造币机制造了16件直径1600×4000毫米重7~8吨的干燥筒配件等。

3年中试制了上千种新产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中国近代工业

天津近代工业发展?

天津近代工业,始于洋务运动中清朝政府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等。此后,袁世凯在天津推行“新政”,在海河北岸建设河北新区聚集了大量的近代工业企业。包括周学熙等实业家在天津创办了一批“官督商办”性质的大型产业。到20世纪初期,中国民间产业开始蓬勃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永利碱厂,在192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永利碱厂生产的纯碱获得了金奖和证书,证书中称其为“发展中华民国主要化学工业的象征”。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天津租界的建设促使天津在近代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和工商业中心,以及中国第二大工业和金融商贸城市。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和日占时期等四个阶段。由于天津近代工业发展繁荣,天津市在三岔河口修建了天津近代工业博物馆。

萌芽期

天津近代工业的萌芽期是开埠后的洋务运动时期。从1866年开始,受洋务运动影响,清政府在天津及周边地区逐步建立了一系列的军工产业。为应付对外通商事务,清政府又于天津设置三口通商大臣(1870年改为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天津成为李鸿章北洋基地的核心地区,这一时期也是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初期。

洋务派创办的军工业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洋务运动兴起,“洋务派”开始兴办近代以军工产业为代表的官办产业。1867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城东18里贾家沽道附近觅得土地22顷,在周围挖壕沟,建造长1500余丈的围墙,建成天津机器局东局,是天津机器局火药厂,俗称为“东局子”,是当时中国北方最早、最大的军工产业。该局为北方诸省提供军需的枪支、弹药,在北洋水师建成后,又负责提供北洋舰队所需的军需物资。在崇厚之后,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主持天津机器制造局,使其迅速发展成为机器制造、金属冶炼、铸造、热加工、基本化学、船舶修造等规模可观的大型军工企业。天津机器局的东局子被称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机器局之一。

清政府为加强海防,又于1880年由李鸿章在天津创建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大沽船坞是近代中国北方第一座船坞,与旅顺军港、威海卫刘公岛并称北洋水师的三大基地,用于修理北洋水师的军舰,1890年始造军火。

“官督商办”产业的创办

为配合近代军工产业的发展,清政府在天津修建了最早的电报线和中国第一条自主型标准轨铁路,并创办开平铁路公司和开平矿务局,开平矿务局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化大型煤矿,以保证军工产业所需要的能源物资。 1878年由李鸿章委派买办唐廷枢创办开平矿务局,起初原拟官办,后因清政府财政支绌,才改为官督商办。 1879年,以直隶总督府为起点,经天津机器局东局子及紫竹林租界和招商局,至大沽炮台及北塘兵营之间架设电线之间的电报线,是中国最早的电报线。此后又铺设了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路。后在天津设电报总局,下设电报东局、电报北局、电报南局三个分局。天津电报局虽是“官督商办”,但凡洋务、军务电报,均为“头等官报”,发报顺序又定为“先官后商”。

而始建于1880年的唐胥铁路,后经李鸿章建议,延长至大沽及天津,主要用于开平煤炭的运输和北洋海防调兵运输军火。1887年李鸿章将开平铁路公司更名为中国天津铁路公司(又称津沽铁路公司)。津唐铁路建成后,李鸿章考虑到北洋防务,以天津为中心,修筑了天津至山海关的铁路除上述为军工产业服务的“官督商办”近代产业,为方便南北贸易往来李鸿章早在1872年就创办了轮船招商局,总局在上海,设津局位于天津的紫竹林南。

早期的外资企业

外资在天津最早经营的近代企业是1874年英国的大沽驳船公司,但比李鸿章筹办的轮船招商局要稍迟一些。外国资本是在1871年才获准在天津经营驳船运输业务,须经清政府规定试办年限。1874年5月,英商集资兴办的大沽驳船公司成立了,资本为33000美元。1889年9月大沽驳船公司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为50万两。”至1900年天津共19家外资企业,英、德两国占16家。在19家外资企业中,以对外贸易的企业为主,其中打包厂有11家。此外,其他早期的外国资本多为小型民用工业。

民间资本产业的创办

天津的民间资本产业较外资产业还晚,1878年由朱其昂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在1900年以前,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每年获利六七千两,此后又有民间资本添没三四家,每家每年仍可得利六七千两,足见销路日旺。这些在19世纪90年代新设的机器磨坊,缺乏具体的历史记载,目前可以明确考证的有大来生机器磨坊、天利和机器磨坊和南门外瑞和成机器磨坊3家。

1884年,广东商人罗三佑创办的德泰机器厂是天津第一家民间资本创建的铁工厂。机器制造产业方面,天津还有1886年天津英租界内开办的万顺铁厂。此外,德泰机器厂、万顺铁厂都设在毗邻租界的海大道(今大沽路)一带。20世纪初,这里又设有炽昌铁工厂等。因此与当时天津租界的发展是相适应的,海大道一带是天津早期民族资本机器制造业的发源地。天津早期民间资本创建的机器加工产业,还有三条石大街1897年建成的金聚成铁厂。其他的产业则如1886年成立的天津自来水公司、1897年创办的北洋织绒厂、1898年创办的北洋硝皮厂,都是当时的著名买办吴懋鼎在天津投资兴办的,也是当时天津乃至北方同类行业中最早的。

天津近代工业初始期重要产业有三十余家,十九家为外资企业。其余十七家家民族工业中,六家为官办或官督商办产业,这六家产业多与军事相关,即使为官督商办性质,也多为官僚所控制。民间资本产业投资较晚,规模较小,类型也并不多。天津早期的近代工业主要以军工产业为主、规模较大,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具有开创性价值。如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火药厂——天津机器局东局;中国第一所工业技术学校——北洋电报学堂;第一条自主型标准轨铁路、第一条电报线——“北塘—大沽—天津”军用电报线;中国北方第一座船坞等都与天津息息相关。

发展时期

主条目:河北新区

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期是从袁世凯在天津推行“新政”至中华民国成立初年。1902年前后,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袁世凯在天津大力推行“新政”,至中华民国成立前后是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期,突出表现在河北新区的建设、近代工业教育的繁荣以及民间资本产业的发展。

“官督商办”产业的发展

20世纪初袁世凯在天津推行的“新政”为天津近代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1902年,周学熙受袁世凯之托创办北洋银元局,取得成功后又于1906年创建了北洋劝业铁工厂等重要的官督商办产业,河北新区一度成为重要的工业区。同时,河北新区还创办了直隶高等工业学堂、考工厂、实习工场等教育机构,成为重要的工业教育基地。

周学熙又于1906年接手唐山因产品质量差而倒闭启新洋灰公司,该公司前身为1889年唐廷枢创办的唐山细棉土厂,是李鸿章委派招募民间资金创办的。周学熙接手后引进当时国际最先进的水泥生产设备——丹麦史密斯公司的干法水泥回转窑,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创了中国水泥工业的先河。

军工业的转型

主条目:大沽船坞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天津大型的官办军工产业受到侵略军的严重破坏。天津机器制造局的东局子被八国联军占领,后被用作法国兵营,天津机器制造局的西局子海光寺机器局则被完全破坏。在1901年被日军占领,西局子的旧址被作为日本兵营之用。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于1900至1902年被俄国占领达两年之久。1906年,大沽船坞作为北洋劝业铁工厂大沽分厂投入生产,并将原大沽船坞的炮厂划为宪兵学堂之用,大沽船坞此时已成为官助商办的产业。

商办产业发展

“新政”时期天津的民间资本得到了发展,河北新区的建设,天津造币总厂、直隶工艺总局、北洋劝业铁工厂等相继建成,加上天津的机器工业本身具备一定的基础,三条石大街一代逐渐发展成机器制造工业的中心。同时,工业区的范围由河北新区沿三条石大街向天津旧城西部蔓延。从1902至1911年,天津出现过的工业企业总计为139家,涉及矿业、水泥、机器制造、纺织、化工、食品等行业,其中纺织行业居首41家,化工行业(含火柴、皮革、化妆品、榨油)居次31家,食品加工行业(含烟草)居三20家,天津的支柱产业结构初步形成。著名产业如大红桥附近的天津造胰公司建于1905年,纪钜汾1908年创办卷烟公司。这一时期的稳步发展为辛亥革命后民间资本工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兴盛时期

民国初至日军侵占这段时期是天津近代工业的兴盛期,这段时期主要表现在商办产业的兴盛。面粉、火柴、纺织、化学、制革等类型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天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工业中心,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

纺织业

自“北洋新政”期间起,周学熙作为北洋实业的奠基人,创办了直隶工艺总局,并倡导“大兴工艺”并大力开办工厂和工业教育。1904年,实习工场下设织机、染色、提花等科目,开始了机器织布工业。此后,天津及周边地区兴办了数十家机器织布工厂。1915年由周学熙创办的天津第一家机器纺纱厂直隶模范纺纱厂建成,1916年章瑞廷创办恒源帆布有限公司,后与直隶模范纺纱厂合并,改名为恒源纱厂。1916年,周学熙退出北洋政府后,致力于实业,创办新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1918年建成天津华新纱厂,又在青岛、唐山、卫辉三地设分厂。1918年至1922年间,裕元、裕大、北洋、宝成等纱厂相继建成。六大纱厂初具规模。此外,天津市区还有单织厂87家。至此,天津已成为中国北方近代棉纺织业的中心。1931年仁立毛织厂在津建成,1934年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建厂投产,天津近代毛纺织工业自此开始形成。仁立、东亚是天津驰名的两大毛纺厂。东亚毛呢纺织公司的取“抵制洋货”谐音的“抵羊牌”毛线成为中国第一个国产毛线著名品牌,也是当时实业救国的代表。

粮油加工

1878年,天津已经出现使用机器磨面的磨房。1915年,中日合资在天津意租界内创办寿星面粉公司,产品旺销。直到1919年,“抵制日货”活动兴起,该公司因有日资介入遭抵制而停产。1925年,该公司重组,更名为寿丰面粉公司,后逐渐发展成华北规模较大的面粉企业,下设三个分厂。大丰面粉公司建于1921年,为二分厂,民丰面粉公司建于1923年为三分厂。其他较为著名的面粉企业还有福星面粉公司,建于1919年,生产“蝙蝠牌”面粉,嘉瑞面粉公司建于1924年,生产“牧牛牌”面粉。

海洋化工

主条目:天津碱厂、久大精盐公司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天津地区古代就有盐业,属“长芦盐”。但传统的食盐制作粗糙、质量较差,精盐制作已成必然趋势。1914年在北洋政府的允可下,在盐务专家景韬白的支持下,集资在塘沽创办了久大精盐公司,得到了众多社会名流的大力支持,发起及赞助人有梁启超、范源濂、李思浩、王家襄、景学钤、胡浚泰、刘揆一等。

范旭东从日本采购机器,购地建厂。起初购盐为原料,后自置盐田,作为原料。使用重结晶法工艺生产出精盐,产品商标为五角形的海王星。纯碱和硫酸的生产水平是20世纪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指标之一。范旭东另一贡献就是创建了永利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进口碱的数量急剧下降,中国人民只能食用“土碱”,并且许多以纯碱为原料的工厂也被迫停工。范旭东等人决定采用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苏尔维制碱技术生产纯碱,1917年着手创办永利制碱公司,于1923年完成碱厂基本建设,于1926年6月29日生产出雪白的纯碱,定名“红三角牌”。精盐和纯碱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外国企业的垄断,填补了中国化学工业的空白。同时,“红三角牌”纯碱使中国生产的化工产品的首次出口海外。早在192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永利碱厂生产的纯碱获得了金奖和证书,证书中称永利碱厂为“发展中华民国主要化学工业之象征”。

制革工业

1898年吴懋鼎在天津创办北洋硝皮厂后各地纷纷设厂,到民国9年农商部统计全国有新式制革厂3l家。1931年统计天津有新式制革厂11家,以裕津为最大,华北、鸿记为次之。裕津厂虽为中日合资产业,但厂内主要权力归日本人,产量占天津皮产量半数以上,主要产品有花旗、法兰、箱皮、马具皮等。华北厂在天津是华商经营的最大皮革厂,初期以马皮为主,年产约2万张,后来专心研制花旗,法兰两种皮革。鸿记厂建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有花旗、法兰、鹿皮3种产品,是天津的名牌产品。利生厂是中国第一家皮革制球工厂,该厂从制革开始,自己缝制篮球、足球等皮制球类产品,后逐步增设木工部、制革部、制弦部、营业部,是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中规模最大的。天津制皮作坊约有三、四十家,主要集中在西南城角、太平庄、南开大街、南大道、华家场一带。

机器加工业

清末机器加工业就开始萌芽的三条石地区经过“新政”时期的发展,到1914年这一地区有铁业作坊、工厂17家。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到1937年前,三条石地区从事铸铁和机器制造的工厂已达300家左右,成为当时有名的“铁厂街”。三条石地区鼎盛时期较为著名企业的有1918年建成的郭天祥机器厂,在当时已经注册了商标;以及1926年建成的福聚兴机械厂。

其他工业

主条目:天津电车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和法国电灯房

天津近代民族资本产业在兴盛期除了纺织业、粮油加工、机器加工、海洋化工等的大型规模产业外,还有很多类型和著名产业品牌。如天津丹华火柴公司,是1917年华昌公司与北平丹凤火柴厂合并形立的,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火柴厂。丹华火柴公司与同时期的天津北洋、中华、荣兴等三家较大的火柴公司共同占领了国内各地主要市场。1921年周学熙创办的耀华玻璃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玻璃企业,董事会和总事务所设在天津,由中方出股本,由比利时方出专利权,工厂设在秦皇岛。1929年,陈调甫等人创办天津永明油漆厂,首先制成酚醛清漆“永明漆”;1931年以后,经研发陆续生产醛酸纤维素漆、硝基纤维素漆;1948年又研制成功醇酸树脂漆,即可刷、可喷、可烘的“三宝漆”。天津油漆工业长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据当时的不完全统计,仅1912至1928年,天津民营资本厂家就有2471家,总资本额约8242.7万元,涉及66个行业。其中,纺织1407家,总资本额为2687万元,占当时天津民族工业资本额的30%,无论是厂家数,还是资本额均居首位;化工企业有280余家,资本总额1100余万元;食品工业130余家,资本总额855万元。从1900至1937年间外资企业在天津也得到发展。1901至1928年,外商在天津设厂约90家,资本总额约3000万元。1928至1937年,共有11个国家在天津投资建厂217家。其中较为著名的外资企业有1904年建成的比利时的天津电车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法国电灯公司和美孚石油公司等。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日军占领天津及华北后,成立专门统筹华北地区内城市建设事务的华北建设总署,多次制订“华北开发计划”并强调资源的开发与交通运输事业建设两大原则。而天津在计划中被规划成向日本本国输送物资的交通枢纽。但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侵华战略为适应战争需要发生了改变,天津除了作为交通枢纽的作用之外,也成为华北进行长期工业建设的城市之一。为此,日本先后在天津制订了《天津都市计划大纲》、《塘沽都市计划大纲》和《大天津都市计划》等规划。1939年华北建设总署都市局向天津特别市公署下达的《天津市都市计划大纲》,其方针是使天津成为华北贸易大港、商业都市和工业基地。

在天津沦陷后,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启新洋灰公司等一大批工业企业被日本侵华军队占领。永利碱厂、久大精盐拒绝与侵华日军合作,永利公司总部被迫由天津暂迁香港,工厂便带领技职人员和工人技术骨干撤往四川。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被日军占领后,变成“军事劳工监狱”。日本侵略者在天津先后成立了塘沽运输公司、天津船舶运输会社等机构,其造船部在大沽有东、西两厂。东厂系新建,西厂即是大沽造船所,为军管工厂委托经营。天津六大纱厂先后被官僚资本和日资所兼并。恒源纱厂和北洋纱厂分别于1925年和1936年被官僚资本的诚孚信托公司接管。裕大纱厂和宝成纱厂先后于1933年和1935年被转卖给日资东洋拓殖会社和伊藤忠商事会社合组之大福公司。裕元纱厂和华新纱厂也于1936年被拍卖给日资钟渊纺绩株式会社,分别改为公大六厂和公大七厂。此外,日资在天津又新建成裕丰、上海、双喜、大康等4家纱厂。

在抗日战争时期天津成为日本侵华战争的后方基地,为提供军事侵略所需物资,日本因此在天津建设了部分与军事相关的企业,如日商华北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日商中山钢业所等6家钢铁企业。在此期间,日本设立的重要企业还有北支自动车株式会社、日商东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汉沽工厂等。侵华日军占领时期,天津机器工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工业结构,提高了技术构成。直到战争结束日本投降时,天津已有300余家机械厂。

日后,这些工厂以及下属的研究机构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日商中山钢业所解放后更名天津钢厂,日商东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汉沽工厂更名为天津化工厂,日商华北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为今天的动力机车厂。原日本在华的纺织企业被接收后成立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永利制碱公司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在日后,将社中一切财产和所有工作人员并归中国科学院,成为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

崇厚新能源汽车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上海崇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崇厚新能源汽车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与本文内容相关的文章:

雨后夜间行车攻略!老司机带你安全行驶,看完就知道

桂林两江机场停车多少钱一天,桂林两江机场附近省钱停车攻略来了

成都双流机场停车费一天多少钱,附近哪里停车便宜?

第一次买车基本上都被坑?看完这些买车攻略销售人员都怕你

郑州东站停车场一天一夜多少钱,东站附近停车场哪个停车便宜?

关键词:店面装修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