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器信息网

智能驾驶商业计划书(自动驾驶商业计划书)

频道:宠物狗价格 日期: 浏览:1388

今天给各位分享智能驾驶商业计划书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自动驾驶商业计划书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智能网联汽车智能驾驶的核心技术?

1、环境感知技术

2、智能决策技术

3、控制执行技术

4、V2X通信技术

5、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

6、信息安全技术

7、高精度地图和高精度定位技术

智能驾驶是什么概念?

智能驾驶是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应用在车上的综合体现,把视觉、语音、自然语言理解、深度学习等各项前沿人工智能成果服务驾驶这个高频场景。

智能驾驶可以分成5个发展阶段,驾驶支持,部分自动化,有条件自动化,高度自动化,完全自动化,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无人驾驶。

自动驾驶是智能驾驶发展的高级阶段,而无人驾驶则是驾驶完全自动化之后的最高层次智能驾驶。

第五代自动驾驶套件发布!用不了多久自动驾驶便可全面商业化

[汽车之家 行业]? 近日,在“百度世界2020大会上”,百度Apollo发布了全新第五代自动驾驶套件,该套件的路测里程已经超过600万公里,并保持了零事故率。其中由Apollo延伸出的“5G云代驾”无人驾驶技术,将催生共享出行的新业态,并在2025年让自动驾驶汽车产业进入全面商用阶段。

我们从会上获悉,搭载百度Apollo自主泊车解决方案的威马新车型将在2021年年初上市销售,这是中国首个搭载L4级自动泊车功能的车型。它可以跨多层地库寻找车位,一键代客泊车与召唤,让车主不用因为记不住车位、不好停车或堵在地库门口而烦恼。

在百度世界2020自动驾驶、智能交通、智能车联分论坛上,Apollo自动驾驶开放平台6.0如约而至。该平台对外开源了无人化能力,并增加多个云服务,让开发者更易使用。Apollo智能交通则发布了路测AI感知和云端开放平台两大产品体系,实现了车路云图的全面贯通,构建出了完整的车联智能交通的基础架构。至此,Apollo在智能车联和智能驾驶的商业化量产上均处中国第一。

在此次的百度世界2020大会上,央视新闻记者还在长春参观了红旗EV的诞生地——百度和一汽红旗打造的中国首条L4乘用车前装产线。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留平视频连线表示:“中国一汽和百度双方将在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数字化等领域,开展更加广泛而深入的战略性合作,共同引领中国自动驾驶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极致的智能产品和服务。”

编辑点评:

随着AI科技的发展,在以交通强国、新基建等重大国家级发展战略指引下,百度Apollo将以自动驾驶、智能车联、智能交通三大业务为基础架构,全面赋能现代化汽车发展与未来交通产业智能化改革,并促进我国各种商业智能网联的进化与升级,以立足于世界前沿。(文/汽车之家 毕业)

汽车半轴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汽车内饰行业发展机遇及趋势

汽车内饰件处于汽车产业链中游的零部件制造领域,是汽车制造的重要环节。根据汽车产业链结构,汽车产业以中游的整车制造为核心,围绕整车制造,中游已衍生出汽车设计、生产准备、零部件制造、汽车再制造、协作配套件和总成制造等领域,共同形成了汽车产业中游的产业集群。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整理

1、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

经过长期发展,汽车内饰件行业已形成了以整车配套市场为主、以整车制造商为核心、以零部件供应商为支撑的金字塔型多层级配套供应体系。作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重要分支,我国汽车内饰件行业的竞争格局按供应商层次划分,一级供应商直接向整车制造商供应内饰件总成系统,二、三级配套供应商通常为一级供应商提供相应内饰件总成的部分配套产品。随着所处金字塔层级的降低,产业进入壁垒和技术要求相应降低,企业数量随之增多,市场竞争也越激烈,行业整体集中度偏低。

总体而言,我国汽车内饰件行业已基本形成了竞争充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竞争格局。未来随着汽车行业整合加速,汽车内饰件市场供需格局趋于稳定,行业将呈现集中度提升的发展趋势。

2、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汽车产业发展势头整体向好,汽车内饰件市场存在较大增长潜力

中国汽车行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自2009年以来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十二年保持全球第一。近年来,虽然受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环保标准切换、新能源补贴退坡等因素综合影响,我国汽车产销量有所回落,但整体依然处于较高水平,且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从汽车千人保有量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当前的汽车保有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公安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为3.95亿辆,结合我国2021年末总人口数量,千人汽车拥有量较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仍具较大差距,因此,我国的汽车千人保有量依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公路基建等配套水平来看,近年来我国公路总里程逐年增长,公路密度逐年提高。交通运输部发布的《2020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6年末我国公路总里程469.52万公里,公路密度48.91公里/百平方公里,2020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519.81万公里,公路密度54.15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年复合增长率2.58%。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路基建配套水平仍具有一定提升空间。《2020国际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日本公路密度分别为73.2公里/百平方公里和96.8公里/百平方公里,德国、英国、法国公路密度则高达170~210公里/百平方公里。因此,随着我国民众出行需求与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以及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汽车需求仍存在提升空间,从而相应带动汽车内饰件的需求。

从汽车升级换代来看,汽车消费也在大众化车型日益普及的同时逐步向中高端车型发展。伴随着汽车消费的升级,汽车产业在保持环保化、轻量化发展的同时,开始往电动化、网联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将持续推动汽车内饰件向轻量化、舒适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2)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日渐成熟的汽车配套产业链,给国内汽车内饰件企业带来良好发展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降低成本,越来越多的品牌汽车制造商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大型跨国供应商采购模块或零部件。以我国为主的新兴市场国家的汽车配套产业链日趋完善,国产自主品牌和外资、合资品牌在内的诸多企业在国内建立汽车制造基地,进一步带动了包括汽车内饰件在内的零部件配套供给。

与外资、合资品牌相比,国产自主品牌具有性价比高、服务好、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同时技术差距也在逐步缩小。未来随着自主品牌的发展以及国产技术的积累,将持续为国内研发及生产能力较强的汽车内饰件企业带来进口替代的良好发展机遇。

此外,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出口发展良好,零部件出口额总体稳定。海外疫情的反复拖累了部分海外供应商的生产,而国内企业率先复工复产可为其拓展海外业务提供窗口期,将有利于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更好地走出去。我国作为全球汽车产量最大的国家,已经形成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力,在汽车零部件全球化采购的浪潮下,我国汽车内饰件行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

(3)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汽车内饰件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多种环境问题显现,市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得到大力推行。2020年11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力争到2025年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0%左右的发展愿景。目前,新能源汽车已上升到我国的国家战略高度,并且成为了全世界新能源汽车最大的市场之一。

新能源汽车一方面对内饰件的材料、工艺等提出了不同甚至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对电控、电机、电池等“三电”系统所需的结构件需求,为已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上游配套供应商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

3、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汽车行业的周期性波动

汽车行业容易受到国家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等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对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2009年,中国首次成为全球汽车产销量第一大国,此后近十年均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然而自2018年以来,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出现下滑,行业进入周期性调整阶段,导致汽车内饰件行业也因周期性波动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

(2)生产成本上涨影响企业效益

近年来,生产成本增加是国内制造业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如土地租金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人口红利”消失后劳动力成本的上涨等。生产成本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汽车内饰件企业的利润空间,同时也削弱了在激烈竞争中的价格优势,对我国汽车内饰部件行业发展来带一定影响。

(3)“芯片荒”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随着汽车电子的深入普及,汽车对芯片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自2021年以来,全球芯片短缺现象持续加剧,芯片供不应求导致汽车等下游企业无法正常生产,部分整车厂商被迫减产或停产将减少对汽车内饰件的需求,从而对汽车内饰件行业带来一定冲击。2021年第四季度以来,随着马来西亚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汽车行业芯片供应逐步改善,有望推动汽车产销的逐步恢复。

5、行业进入壁垒

(1)技术壁垒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整车制造商对汽车外观、生产成本、材料强度、环保性能及安全保护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升,进而对汽车内饰件的技术含量、可靠性能、精密程度和节能环保等要求也越来越高,促使汽车内饰件企业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另一方面,在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车型市场生命周期逐渐缩短的背景下,整车制造商必须及时推出新的车型和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整车的系统设计与整体解决方案成为了整车开发的必然趋势,往往要求供应商在产品策划和概念开发阶段就参与到整车产品的开发中,通过并行同步开发缩短整体开发时间。新进入企业往往受制于初期技术实力不足、产品开发能力较低,多只能涉及少数类别内饰件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且产品质量及性能难以有效保证,因此短期内较难形成竞争力。

(2)质量体系认证壁垒

由于汽车行业对于汽车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等有着严格的要求,一些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汽车协会对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及其管理体系提出了标准要求,例如IATF16949、QS9000 等质量认证体系,尤其是IATF16949已成为包括中国、美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等主要汽车制造国以及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选择配套供应商的公认质量标准。IATF16949质量认证体系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资源管理、生产管理及产品质量等多个环节提出了较高要求,取得认证的周期长、难度大,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进入门槛。

(3)资金壁垒

汽车内饰件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的制造行业,前期需投入大量资金布局生产基地、购置国内外先进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等,并根据内饰件设计结构对外采购或自行开发对应的模具,此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还需垫付较多的营运资金以保证原材料采购等日常经营活动的开展。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内饰件企业需要持续重视研发投入,以满足下游客户对产品技术、性能提出的新要求。因此,较大的资金投入对新进入企业形成了一定的资金壁垒。

(4)客户资源壁垒

汽车内饰件直接影响汽车的质量、成本、及整车性能,汽车制造商对汽车内饰件质量和稳定性要求十分严格,在选择供应商过程中通常会建立一套严格的供应商评审标准。因此,除IATF16949质量体系认证审核外,竞争者仍需通过下游客户的合格供应商评审,方能进入金字塔型的多层级供应商体系。通常评审内容主要涵盖供应商的研发能力、质量控制能力、生产组织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及信息技术能力等,整体审核程序较为复杂,汽车内饰件企业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才能与整车制造商建立合作关系。鉴于此,汽车制造商倾向于保持现有的供应商数量和供应链体系的稳定,通常会与被纳入合格供应商目录的内饰件制造企业形成较为稳固的长期合作关系。因此,对于拟进入汽车内饰件行业的企业而言,在缺乏客户积累的情况下,严格、复杂的供应商审核程序将构成其一大进入壁垒。

4、汽车内饰件行业发展趋势

(1)汽车环保化、轻量化需求带动汽车内饰件的轻量化发展

近年来全球各国汽车节能减排标准日趋提高。在节能环保技术、轻量化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下,绿色汽车和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汽车行业呈现环保化、轻量化发展趋势。

以塑料零部件为代表的轻量化零部件以其较低的密度和优质的性能特征,正在逐渐替代传统的金属零部件,“以塑代钢”已经成为了汽车零部件行业转型无识别结果升级的重要方向。轻量化零部件木仅岛饺藏轻车身重量,减少由惯性带来的制动距离,改善车辆行驶安全性,提升车辆的操作性能和加速性能,而且还能减少汽车排放,带来更好的驾驶和环保体验。

(2)汽车“新四化”趋势促进汽车内饰件的舒适化、智能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5G、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消费需求层次进一步升级,越来越看重汽车带来的隐性附加价值,传统汽车开始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方向转型,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产业发展的深刻变革时期。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我国在2020年到2025年将会实现低速驾驶和停车场景的自动驾驶,2025年至2030年可能实现更多复杂场景下的自动驾驶,到2040 年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将有3/4是智能驾驶车辆;而在汽车网联化方面,预计到2025年全球联网汽车数量将接近7,400万辆,其中我国的联网汽车数量将达到2,800万辆。

汽车内饰件作为组成汽车的主要基本单元之一,涉及产品众多、技术广泛,是影响汽车美观度、舒适性和驾乘体验的重要因素。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不断提速的形势下,尤其是伴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深入发展,各类具备科技感的内饰产品将得到更多的推广和应用,汽车内饰件的舒适化、智能化需求将持续增长,为内饰件行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通过触屏或语音控制的隐藏式部件,既保证了功能部件的实用性,又提升部件应用的科技感,同时部件不使用时可置于隐藏状态也进一步提升了汽车内饰环境的整体协调性和美观性。

(3)汽车高端化需求的提升将进一步提高汽车内饰件的品质

目前,我国汽车市场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推动了豪华汽车品牌需求的攀升,尤其针对诸多二次购车的消费群体,豪华车成为其换购的目标类型。豪华品牌由于契合了消费者的精神追求,具有持续的增长动力,诸多国内自主品牌车企都相继推出了豪华高端品牌,例如吉利领克、长城WEY、奇瑞星途等。自主品牌高端车型不断推向市场促使了我国豪华车销量从2010年的仅30万辆增长到2020年的253万辆,在2018年汽车行业出现拐点的发展形势下,仍然持续上涨。随着销量的持续增长,豪华车也将成为我国汽车市场发展的重要支撑,将更大幅度带动内饰件品质的提升。

(4)受益于生产和研发往新兴市场转移,内饰件行业将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全球化品牌汽车制造商通常把基础研发和核心技术开发工作安置于本国,支持全球产品设计,而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大型跨国供应商采购模块或零部件。随着新兴市场国家汽车市场的逐步开发,诸多汽车品牌开始在其国内建立汽车制造基地,并配套零部件供给能力。

我国作为全球汽车产量最大的国家,已经形成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力,无论从零部件质量还是价格方面均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随着新兴市场国家汽车市场的逐步兴起,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鼓励支持,汽车生产和研发逐步往全球新兴市场布局,为包括汽车内饰件在内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带来发展机遇。

更多行业资料请参考普华有策咨询《2022-2028年汽车内饰行业细分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专项报告》,同时普华有策咨询还提供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报告、十四五规划、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

目录

第1章 汽车内饰行业发展背景

1.1 报告研究背景及方法

1.1.1 行业研究背景

1.1.2 数据来源及统计口径

(1)行业统计部门和统计口径

(2)行业统计方法及数据种类

1.1.3 行业定义及分类

(1)汽车内饰的定义

(2)汽车内饰主要分类

1.2 行业产业链结构分析

1.2.1 行业产业链结构简介

1.2.2 行业上游供应市场分析

1.2.3 行业下游应用结构分析

1.3 汽车内饰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1.3.1 行业区域结构分析

1.3.2 产品应用结构分析

1.4 中国汽车内饰行业市场竞争状况

1.4.1 市场波特五力分析

1.4.2 市场竞争方式分析

1.4.3 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第2章 国内外汽车内饰行业总体产销形势

2.1 全球汽车内饰行业产销需求分析

2.1.1 全球汽车内饰产销规模分析

2.1.2 全球汽车内饰行业竞争格局

2.1.3 全球汽车内饰区域销售结构分析

2.1.4 全球汽车内饰行业规模预测

2.2 发达国家汽车内饰行业产销需求分析

2.2.1 美国汽车内饰行业产销需求分析

2.2.2 日本汽车内饰行业产销需求分析

2.2.3 德国汽车内饰行业产销需求分析

2.3 汽车内饰行业进出口形势分析

2.3.1 汽车内饰行业进出口状况综述

2.3.2 汽车内饰行业出口市场分析

2.3.3 汽车内饰行业进口市场分析

2.3.4 汽车内饰行业进出口前景

(1)行业出口前景

(2)行业进口前景

第3章 中国汽车内饰行业运营状况分析

3.1 汽车内饰行业经营情况分析

3.2 汽车内饰行业供需形势分析

3.2.1 汽车内饰行业需求情况分析

3.2.2 汽车内饰行业供给情况分析

3.2.3 汽车内饰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3.3 汽车内饰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第4章 中国汽车内饰上游供应市场分析

4.1 改性塑料市场分析

4.1.1 改性塑料应用特点分析

4.1.2 改性塑料供给情况分析

(1)产量分析

(2)全国改性塑料行业总产值分析

(3)全国改性塑料行业产成品分析

4.1.3 改性塑料需求情况分析

(1)全国改性塑料表观需求量分析

(2)全国改性塑料行业销售产值分析

(3)全国改性塑料行业销售收入分析

4.1.4 改性塑料生产企业分析

(1)企业规模结构分类

(2)生产企业产能情况

4.1.5 改性塑料市场前景分析

4.2 汽车内饰面料市场分析

4.2.1 汽车内饰面料市场容量分析

4.2.2 汽车内饰面料行业特点分析

4.2.3 汽车内饰面料市场竞争分析

4.2.4 汽车内饰面料发展前景分析

4.3 塑料合金市场分析

4.3.1 塑料合金市场规模分析

4.3.2 塑料合金生产企业分析

4.3.3 塑料合金应用特点分析

4.3.4 塑料合金国内生产状况分析

4.3.5 塑料合金市场前景分析

4.4 合成纤维市场分析

4.4.1 合成纤维产量规模分析

4.4.2 合成纤维国内技术发展分析

4.4.3 合成纤维价格走势分析

4.4.4 合成纤维发展趋势分析

4.5 内饰涂料市场分析

4.5.1 内饰涂料产量规模分析

4.5.2 内饰涂料生产企业分析

4.5.3 内饰涂料技术发展分析

4.5.4 内饰涂料发展前景分析

4.5.5 内饰涂料发展趋势分析

第5章 中国汽车内饰行业细分产品分析

5.1 汽车坐垫分析

5.1.1 汽车坐垫应用特点分析

5.1.2 汽车坐垫生产工艺流程

5.1.3 汽车坐垫市场需求分析

(1)商用车市场车垫需求

(2)乘用车市场车垫需求

5.1.4 汽车坐垫价格分析

5.1.5 汽车坐垫市场规模预测

5.1.6 汽车坐垫发展趋势分析

(1)汽车手编坐垫逐步向四季垫过渡

(2)汽车坐垫风格由商务逐步转向时尚

(3)仿冒坐垫市场缩水,品牌化成为趋势

(4)工艺上的创新成为新的热点

5.2 汽车方向盘市场分析

5.2.1 汽车方向盘应用特点分析

5.2.2 汽车方向盘生产工艺流程

5.2.3 汽车方向盘市场需求分析

5.2.4 汽车方向盘价格走势分析

5.2.5 汽车方向盘市场规模预测

5.3 汽车挂件市场分析

5.3.1 汽车挂件应用特点分析

5.3.2 汽车挂件市场需求分析

5.3.3 汽车挂件发展趋势分析

5.4 汽车香水市场分析

5.4.1 汽车香水市场规模分析

5.4.2 汽车香水应用特点分析

5.4.3 汽车香水发展趋势分析

5.5 其他汽车内饰市场分析

5.5.1 安全气囊应用特点分析

5.5.2 安全气囊生产工艺流程分析

5.5.3 安全气囊市场规模分析

5.5.4 安全气囊供应商分析

5.5.5 仪表板应用特点分析

5.5.6 仪表板生产工艺流程分析

(1)硬塑仪表板

(2)吸塑仪表板

(3)半硬泡仪表板

5.5.7 仪表板供应商分析

第6章 中国汽车内饰行业应用领域发展前景分析

6.1 汽车配件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6.1.1 汽车配件发展规模分析

6.1.2 汽车配件市场销售渠道分析

6.1.3 汽车配件市场企业分布分析

(1)汽车配件供应商

(2)汽车配件经销商

6.1.4 汽车配件市场竞争现状分析

6.1.5 汽车配件市场前景分析

6.2 汽车维修保养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6.2.1 汽车维修保养市场容量分析

6.2.2 汽车维修保养线上渠道分析

6.2.3 汽车维修保养行业竞争分析

6.2.4 汽车维修保养发展规模预测

6.3 汽车整车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6.3.1 汽车整车市场容量分析

(1)中国汽车销量

(2)中国汽车保有量

6.3.2 汽车整车企业分布分析

6.3.3 汽车整车市场竞争现状分析

(1)汽车生产企业品牌排名前十企业

(2)乘用车生产企业品牌排名前十企业

(3)商用车生产企业品牌排名前十企业

6.3.4 汽车整车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6.4 汽车再制造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6.4.1 汽车再制造市场容量分析

6.4.2 汽车再制造企业分布分析

6.4.3 汽车再制造市场结构分析

(1)汽车再制造区域结构

(2)汽车再制造产品结构

6.4.4 汽车再制造发展规模预测

6.4.5 汽车再制造市场前景分析

第7章 汽车内饰行业重点区域市场需求分析

7.1 广东省汽车内饰市场发展情况

7.1.1 广东省汽车内饰产量分析

7.1.2 广东省汽车内饰需求分析

7.1.3 广东省汽车内饰市场前景

7.2 山东省汽车内饰市场发展情况

7.2.1 山东省汽车内饰产量分析

7.2.2 山东省汽车内饰需求分析

7.2.3 山东省汽车内饰市场前景

7.3 浙江省汽车内饰市场发展情况

7.3.1 浙江省汽车内饰产量分析

7.3.2 浙江省汽车内饰需求分析

7.3.3 浙江省汽车内饰市场前景

7.4 江苏省汽车内饰市场发展情况

7.4.1 江苏省汽车内饰产量分析

7.4.2 江苏省汽车内饰需求分析

7.4.3 江苏省汽车内饰市场前景

7.5 吉林省汽车内饰市场发展情况

7.5.1 吉林省汽车内饰产量分析

7.5.2 吉林省汽车内饰需求分析

7.5.3 吉林省汽车内饰市场前景

7.6 四川省汽车内饰市场发展情况

7.6.1 四川省汽车内饰产量分析

7.6.2 四川省汽车内饰需求分析

7.6.3 四川省汽车内饰市场前景

7.7 重庆市汽车内饰市场发展情况

7.7.1 重庆市汽车内饰产量分析

7.7.2 重庆市汽车内饰需求分析

7.7.3 重庆市汽车内饰市场前景

7.8 辽宁省汽车内饰市场发展情况

7.8.1 辽宁省汽车内饰产量分析

7.8.2 辽宁省汽车内饰需求分析

7.8.3 辽宁省汽车内饰市场前景

7.9 安徽省汽车内饰市场发展情况

7.9.1 安徽省汽车内饰产量分析

7.9.2 安徽省汽车内饰需求分析

7.9.3 安徽省汽车内饰市场前景

7.10 上海市汽车内饰市场发展情况

7.10.1 上海市汽车内饰产量分析

7.10.2 上海市汽车内饰需求分析

7.10.3 上海市汽车内饰市场前景

7.11 北京市汽车内饰市场发展情况

7.11.1 北京市汽车内饰产量分析

7.11.2 北京市汽车内饰需求分析

7.11.3 北京市汽车内饰市场前景

7.12 湖北省汽车内饰市场发展情况

7.12.1 湖北省汽车内饰产量分析

7.12.2 湖北省汽车内饰需求分析

7.12.3 湖北省汽车内饰市场前景

第8章 中国汽车内饰重点企业经营分析

8.1 汽车内饰企业总体发展状况分析

8.2 重点汽车内饰企业个案分析

8.2.1 A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产品结构分析

(3)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4)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5)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8.2.2 B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产品结构分析

(3)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4)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5)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8.2.3 C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产品结构分析

(3)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4)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5)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8.2.4 D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产品结构分析

(3)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4)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5)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8.2.5 E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产品结构分析

(3)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4)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5)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8.2.6 F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产品结构分析

(3)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4)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5)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第9章 中国汽车内饰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分析

9.1 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9.1.1 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行业法规及政策解析

(2)行业发展规划分析

9.1.2 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1)行业与宏观经济相关性分析

(2)行业与其他关联产业关系分析

9.2 汽车内饰行业投资特性分析

9.2.1 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1)市场准入壁垒

(2)技术壁垒

(3)资金壁垒

(4)渠道壁垒

(5)品牌壁垒

(6)其他壁垒

9.2.2 行业季节特征分析

9.2.3 行业经营模式分析

9.2.4 行业盈利因素分析

9.3 汽车内饰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预测

9.3.1 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建议

(1)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2)行业发展策略建议

9.3.2 汽车内饰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2)行业产品发展趋势分析

(3)行业市场竞争趋势分析

(4)行业产品应用领域发展趋势

9.3.3 汽车内饰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1)行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2)汽车内饰行业供需前景预测

9.4 汽车内饰行业投资风险分

自动驾驶的2019:创企关停/巨头受挫 除了满屏尴尬还有啥?

2019年已经这么难了,2020年会更难吗?

2019年已然过去,回望这一年自动驾驶领域发生的几件大事,给人的感觉依然是:自动驾驶离我们还是那么近却又那么远!

这一年刚刚开始,Waymo就传出欲建厂大规模生产L4级自动驾驶汽车的消息,这让很多人一度以为L4无人车很快就要来了。然而等啊等,等啊等,最终Waymo的无人车没来,倒等来了百度的Robotaxi,并且一下子就是45辆,它们驶在长沙街头的样子可壮观了。看着这些拉风的无人车,连笔者都忍不住憧憬无人驾驶时代很快就要来了。

然而最近发生的另一件事又让笔者心里没了底——自动驾驶初创公司Starsky Robotics由于未能筹集到新资金以维持运营,欲“卖身”。联想到此前AI达人吴恩达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Drive.ai因资金困境已被低价卖给苹果公司,另一家自动驾驶初创公司Oryx Vision则直接宣布关停,甚至连通用旗下自动驾驶公司Cruise都宣布推迟部署RoboTaxi,笔者又觉得自动驾驶目前所面临的形势或许并没有那么乐观,大规模商业化依旧任重道远!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019年自动驾驶领域发生的这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

通用Cruise推迟自动驾驶出租车计划

2018年初,通用在发布第四代Cruise AV自动驾驶汽车的相关信息时,曾表示将于2019年将这款自动驾驶车辆安全地以共享模式投入商业化应用。然而在近一年半的准备后,2019年7月Cruise首席执行官Dan Ammann突然宣布,Cruise将推迟原定于2019年正式执行的自动驾驶商业计划,并表示Cruise正在与监管机构进行探讨,如何去衡量其技术何时“对道路安全只产生积极影响”。

图片来源:通用汽车

此前,通用已向联邦安全监管机构申请许可,生产不带有方向盘的自动驾驶汽车,但一直没有通过。最近,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相关负责人James Owens透露,关于通用汽车2018年1月提交的请愿书,NHTSA正与通用汽车进行商讨,并表示明年“一定”有动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通用宣布推迟自动驾驶出租车计划的同时,其他很多自动驾驶玩家也承认,要将自动驾驶汽车真正投放使用,需要比预期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纷纷选择通过结盟来分担成本。例如戴姆勒和宝马,就于2019年3月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以推动辅助驾驶、高速公路上的自动驾驶和达到SAE L4级的停车功能,并在自动驾驶领域共同分担财务和工程研发方面的费用,7月双方再度联手,并计划将合作关系扩大到城市区域以及市中心的高度自动化。8月,奥迪也宣布加入该联盟,共同开发先进的驾驶辅助系统。

现代则于9月下旬与安波福联合成立一家自动驾驶合资企业,用于推进 L4和L5级自动驾驶技术的设计、开发和商业化,以在2020年开始测试完全无人驾驶系统,并将于2022年为无人驾驶出租车提供商、车队运营商和汽车制造商提供一个可生产的自动驾驶平台。

Velodyne退出中国

12月初,激光雷达巨头Velodyne突然被曝正裁掉北京办公室近半数的员工,包括直销团队和部分技术支持,仅保留几名负责渠道与大客户售后的人员,并将其销售模式从直销模式恢复到刚进入中国的“代理模式”。Velodyne此举被视为基本放弃了中国市场。

据了解,Velodyne在国内之所以走到这一步,原因有多个方面,例如价格昂贵,让很多自动驾驶玩家难以承受;技术缺陷显著,只提供硬件能力并不提供算法能力;在华售前售后服务过于生硬,大批量采购才能提供全流程服务;采用多家代理模式,导致产品标价混乱……因此,很多玩家虽然认可激光雷达的重要性,但在研发过程中还是忍痛放弃了Velodyne的激光雷达产品,转而选择其他的激光雷达厂商,如速腾聚创、禾赛科技等国产激光雷达初创研发团队,抑或是一些较为经济的传感器方案。

在此过程中,国产激光雷达厂商的产品性能也在不断提升,再加上他们在本土化服务、价格等方面相较于Velodyne更具优势,自然而然成为了很多自动驾驶企业的选择。据悉,除了在国内市场崭露头角,目前中国激光雷达厂商在国际市场也在不断蚕食Velodyne的份额,如Cruise、Nuro、Zoox等美国本土公司都开始采用中国企业的激光雷达产品。

激光雷达创企Oryx Vision宣布关停

当地时间8月23日,总部位于以色列的低成本激光雷达(LiDAR)初创公司Oryx Vision首席执行官Ran Wellingstei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公司已于当地时间8月22日关停。

Wellingstein认为,自公司开始运营以来,激光雷达行业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领域的所有玩家都明白,需要比最初预想的更多的时间,自动驾驶汽车才能成为主流的交通工具。

为此Wellingstein和Oryx公司的创始人David Ben Bassat曾试图出售Oryx公司,但是没有成功。“我们做了很多考虑,投资者也准备继续投资,但是我们知道激光雷达行业正成为了一个充满各大巨头的行业,我们是一家小公司,很难能够继续运营并且获得投资回报。”Wellingstein表示。因此,尽管Oryx Vision还剩大约4000万美元,足够再运营3至4年,但是相关负责人仍然决定将公司关停。

值得一提的是,Oryx Vision并不是去年唯一一家退出自动驾驶赛道的初创公司。早在2019年初,国内自动驾驶明星初创公司RoadStar.ai就因内部腐败、技术研发停滞不前、产品落地遥遥无期等问题进入清盘状态,成为中国倒下的第一家无人驾驶技术公司。随后AI达人吴恩达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Drive.ai因资金困境,无奈被苹果公司低价收购。最近,硅谷自动驾驶卡车创业公司Starsky Robotics也被曝在未能筹集到新资金以维持运营后,目前该公司正与潜在买家进行谈判,其中还包括一些竞争对手。由此可见,自动驾驶面临的形势其实远比大家所看到的要严峻的多。

美专家4小时发现百度Apollo英伟达DriveAV的561个故障

2019年11月,一篇《自动驾驶爆雷!美国专家4小时发现百度、英伟达561个故障》的文章让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自动驾驶”再次引发行业内热议。

文章称,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一个研究团队在分析了自动驾驶公司2014年至2017年提交的所有安全报告(涵盖144辆自动驾驶汽车,累计行驶1116605英里)后,得出一个截然相反的结论:在行驶相同里程的情况下,人类驾驶汽车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比自动驾驶汽车少4000倍。

最近该团队通过其开发的一种针对自动驾驶的故障评估技术,在对百度Apollo3.0和英伟达专有自动驾驶系统DriveAV的测试中,短短4小时就发现了561个关键安全故障!此文一出,再度触动了自动驾驶安全敏感神经。

尽管随后百度对此次事件进行了回应,称“非常重视测试发现的模块异常,将持续优化,Apollo自动驾驶系统的运行依赖于软硬件各模块的协同工作,从而完成自动驾驶的安全运行。在新型FI测试中,同样依托多模块的软硬件协同机制,从而避免风险的实际发生”,并表单纯的软件故障并不能使自动驾驶汽车发生安全事故。但想想此前自动驾驶汽车所发生的的一系列事故,依旧让人后怕。毕竟现在没有一个玩家敢打包票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是100%安全的,即使将来这项技术大规模量产了,安全方面其实也只能做到99.9999%的可靠。

大众成立自动驾驶子公司

10月28日,大众集团宣布成立一个名为Volkswagen Autonomy (VWAT)的子公司,让“自动驾驶做好登陆市场的准备”。据悉VWAT在慕尼黑和沃尔夫斯堡都设有办事处,除了在德国设立办公室,大众将于2020和2021年分别在硅谷和中国成立公司,以实现在下个十年中期左右开始对自动驾驶进行大规模商用。

2019年,大众在自动驾驶领域频频发力。6月,大众汽车集团宣布组建全新汽车软件开发部门“Car.Software”,全面负责车载软件业务。到2025年,大众计划由集团自主开发的软件比例将从现在的不到10%提高到至少60%。不仅如此,未来大众旗下的所有车型都将配备统一的、拥有全部基础功能的软件平台,包括 “vw.os”车辆操作系统和大众汽车云。到2025年,大众希望旗下所有新车型都将在该软件平台上运行。

7月,大众宣布与福特共同向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平台公司Argo AI投资。其中大众将向Argo AI注资26亿美元,包括10亿美元的投资,以及估值为16亿美元的子公司自动智能驾驶公司(AID)。作为交易的一部分,今后三年内大众汽车集团将向福特购买价值5亿美元的Argo AI股份。而福特也将继续履行此前对Argo AI承诺10亿美元现金投资中剩余的6亿美元。

大众汽车负责自动驾驶业务的高级副总裁Alexander Hitzinger表示,该集团对与其他汽车制造商分享自动驾驶系统持开放态度,因为与其他车企进行联合开发,有助于他们分摊研发成本。正因为如此,除了与福特合作,近日大众又宣布加入自动驾驶汽车安全联盟(AVSC),与其中的乘员共同开发自动驾驶技术。据悉,戴姆勒、福特、通用、本田、丰田、Lyft、Uber以及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均是AVSC的成员。

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部

5月27日,任正非签发华为组织变动文件,批准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部门,隶属于ICT管理委员会管理。根据华为内部文件显示,该BU将作为华为智能汽车领域端到端的业务责任主体,通过提供智能汽车的ICT部件和解决方案,帮助企业造好车。

根据华为的规划,其将从五个领域赋能车企造好车——智能车云、智能网联、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智能电动。其中在智能驾驶路线上,华为主要分三个维度来推进:商业路线上,从低往高循序渐进,按照场景,成熟一个,落地一个;技术路线上,以终为始统一架构,加速激光雷达和高算力平台的商用;产业路线上,华为作为一个增量部件供应商,与行业伙伴共同推动产业成熟,与产业共赢。

2019年10月22日,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高峰论坛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再度发布重磅,明确表示华为将自主开发自动驾驶所需的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徐直军称,华为的最大优势是AI和云的能力,所以华为将以其昇腾芯片为基础打造一个智能驾驶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华为会开放应用程序接口,与其他厂商一同在传感器、整车控制系统、智能座舱以及车物互联四个方面建立生态。其中在传感器方面,华为将不仅提供智能驾驶平台给其他厂商,同时也会自行开发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两项产品。

随着华为在汽车领域的盘子铺得越来越大,很多人纷纷猜测华为会否将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连同芯片、算法、系统、数据等整合到L4级全栈智能驾驶解决方案(ADS)中,整体打包提供给主机厂,抑或像Waymo那样,有选择性地对外销售传感器硬件,最终结果究竟如何,只有留给时间去验证了。

Waymo建厂改造自动驾驶汽车

当地时间2019年1月22日,Waymo相关负责人透露,该公司正在密歇根州东南部地区寻找合适地点建造工厂,为菲亚特克莱斯勒和捷豹生产的汽车安装自动驾驶系统。Waymo此举意味着,其在拓展和部署自动驾驶业务的同时,越来越注重抓紧其在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权。

图片来源:Waymo官网

Waymo表示,新工厂将致力于大规模生产L4级自动驾驶汽车,以扩大其自动驾驶业务。Waymo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随着我们的业务开始实现商业化,自动驾驶汽车供应数量也开始增长。我们需要一个可扩充的、强大的自动驾驶汽车组装计划。我们现在正在为之做准备,这将从密西根州开始。”不过,Waymo并不是独自运营该项目,而是通过与麦格纳的合作,在相关合作伙伴生产的汽车上安装其自动驾驶系统。Waymo的高管表示,该公司计划在2019年中进行这一计划,2024年将该项目投入运营。

当地时间4月23日,Waymo表示其已与美国轮轴制造公司达成协议,租赁后者位于底特律的一家旧工厂,进行自动驾驶汽车改造。据悉,该家工厂将成为密歇根州第二家专门生产L4自动驾驶汽车的工厂,此前自动驾驶接驳车制造商Navya也在密歇根州底特律西部Saline开设了一家组装厂。

百度自动驾驶长沙开跑

9月26日,百度在长沙宣布,正式开启自动驾驶出租车队Robotaxi试运营服务。此后普通长沙市民均可登录Apollo官网申请成为种子用户,并有机会试乘体验。

据悉,此次百度用于试运营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是其与一汽红旗联合研发的”红旗EV”,首批共45辆,这些车辆基于Apollo自动驾驶技术,在自动驾驶软硬件、产线前装量产能力、车内人机交互、安全冗余保障以及云端车队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优化。不仅如此,红旗EV还前装了Apollo定制版OBU,能够和智能网联路侧设备进行L4级车路协同感知驾驶,将当前路面上的行人、汽车等信息,还包括车内司机视角所看不到的盲区等反映到车内屏幕上,甚至提前预告红绿灯变化及等待时间,实现聪明的车与智能的路紧密结合。百度此举标志着国内自动驾驶技术真正开始从内部研发走入市场,进行规模化落地。

随后,百度Apollo进一步扩大Robotaxi载人测试范围,于11月初在沧州正式开启自动驾驶载人测试。12月30日,北京市自动驾驶测试管理联席工作小组颁发首批自动驾驶车辆道路载人测试通知书,百度Apollo一举拿下40 张自动驾驶载人测试牌照,成为国内首批在北京市展开自动驾驶载人测试的企业。至此,百度Apollo自动驾驶载人测试牌照达120张,遥遥领先国内其他自动驾驶玩家。

伴随着百度Apollo自动驾驶载人测试工作的深入推进,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也在不断完善。12月18日,Apollo在长沙举办首届生态大会。除自动驾驶开放平台继续升级外,Apollo还全新发布了车路协同、智能车联两大开放平台。至此,Apollo形成了三大平台、三重开放的布局。

大会上,Apollo自动驾驶开放平台重磅发布Apollo5.5,核心亮点为开放“点到点城市自动驾驶”能力,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该能力的对外开放。除此之外,Apollo还发布了自动驾驶云、Apollo车路协同开放平台、智能车联开放平台、小度车载2020、车规级百度鸿鹄芯片等新品及解决方案,并公布了Apollo 2019年成绩单——拥有自动驾驶路测牌照数150张、智能驾驶专利数1237件、测试里程超300万公里、23个城市展开路测、全球开发者36000名、生态合作伙伴177家、开源了56万行代码,在技术、生态等多个领域,全面引领中国自动驾驶前进步伐。

广州发布自动驾驶车抽检办法

继2018年国内多地宣布放开自动驾驶路测,2019年在自动驾驶测试方面,政策层面再度释放利好。

12月23日,广州发布《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三同”测试车辆管理办法(试行)》(下称《办法》),提出同一批次“三同”(同车型、同系统、同架构)测试车辆,原则上最多以5辆为一组,每组随机抽取一辆由运营中心组织封闭测试。

这意味着今后自动驾驶研发企业开展道路测试的成本将大大降低。此前,国内发放自动驾驶测试资质是以测试车辆为单位发放,一家企业想投放几辆自动驾驶测试车,就必须申请几张牌照。

不过,《办法》在为企业减负的同时,对测试车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办法》规定,同一批次“三同”测试车辆实行连带责任制度。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同组所有测试车辆将被停止测试工作:同组内任一测试车辆一个记分周期内累计记满12分的;在测试过程中,出现故障灯亮、数据未同步至云端、30分钟内人工接管超过3次、车辆蛇形行驶的。这也从侧面表明,自动驾驶研发企业如果想获得相关政策方面的便利,必须提供性能更高、更稳定的自动驾驶汽车。

而除了发布“三同”测试车辆管理办法,在跨地域测试资质互认及自动驾驶载人载物测试等方面,监管也正在破冰。2019年9月,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相关领导共同签订了《长江三角洲区域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互认合作协议》,以有效规范测试行为。随后在《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办法(试行)》中,相关条款明确指出对已获得江苏、浙江、安徽的省级或市级道路测试牌照的申请主体,在符合相应测试评价规程的条件下,可按适当的简易程序获得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资格。

12月初,在广州市印发的《关于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对于已在国内其他城市开展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并达到一定技术水平的企业,在广州开展测试工作可适用简易程序。

同月,在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中,首次定义了三个阶段的载人载物标准:第一阶段,开展内部员工载人测试基准为超10万公里以上的安全测试;第二阶段,开展社会人员的载人测试基准为50万公里以上的安全测试;第三阶段,开展社会人员的载人测试基准为100万公里以上的安全测试,并且最少申请50辆测试车。由此可见,虽然政策层面进行了松绑,但要想在北京地区拿到自动驾驶载人测试牌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关于智能驾驶商业计划书和自动驾驶商业计划书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与本文内容相关的文章:

拆解理想财报:Q1稳“氪金”,Q2险“吃土”

代号为ALPS(阿尔卑斯),蔚来平价品牌项目曝光

跨国车企第一季度财报出炉:销量普降 营收利润反升

共创、科技、舒享、定制,高合正式发布“创享”服务体系

骑单车很快乐,但有些事情可不能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