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19万起?一曲凉凉送给Smart
BBA用行动证明,自己的电动车很失败。
其实这个范围可以扩大一些,我甚至都可以说欧洲人造电动车都凉凉了,主要原因是本身欧洲从历史上来说并不太接受新能源车,对于欧洲企业来说,骨子里对电动车的认可度,远远没有美国和国内这么高。
市场文化不认可,导致企业本身没有很强的技术储备以及良性的发展策略,导致大多数欧洲电动车,更像是油改电的产品,不是他们不想造更好的电动车,而是对于他们来说,电动车到底怎么做这个问题都没搞明白。
全球领域两大电动车产业集群自然就没有欧洲。
这个想法在全新亮相的Smart上进一步被证实,从设计、定位到续航、智能化,我都能深深的感受到欧洲品牌造电动车的无奈。
全新Smart首款车型命名精灵#1,定价19万起,顶配定价23万,单电机驱动,续航里程535km、560km,加速成绩6.7秒,电池容量66度电。
在介绍上依然是常规的一套逻辑,一个核心的12.8英寸悬浮式屏幕,同时还用一块9.2英寸的液晶仪表盘,可提供语音交互服务,支持手机APP控制等,可OTA远程升级还有一些充电接口。
配置表现并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总感觉有一种努力堆配置创造“很值”的消费观念,丰富的配置想要给消费者带来一种来买我的欲望。
主要是目前电动车同质化太严重了。
过去smart本身也没有太好的销量,10多万的定价买到一台微型车,smart本身就是斯沃琪和戴姆勒联合开发的小车,从销量以及营收上来看本身就是失败的产物。
这个品牌没什么品牌价值,吉利介入之后要发展新能源,考虑到国内微型车基本没有市场的现状,推进了这台大号儿smart的工作。
但理性来看,这台smart放在市场中没有任何吸引力。
20万预算能够买到的新势力已经很强,首当其冲就是能买到比亚迪唐混动,或者是宋PLUS EV,从技术、科技、科技感等角度来看并未比这台smart弱很多。
技术层面来看smart并没有很强, 比如说百公里耗电量12.3度,与主流的11度百公里耗电量还有一定差距。
目前用户反馈都比较差, 主要集中在一点:为什么要花20万买一台4米3的smart,这个价格、这个尺寸以及这个综合表现力,对于市场来说真的很有吸引力吗?
尺寸上升到4米级灵活性必然丧失,这意味着smart就不再是smart,它的对手就会是中国电动车、新势力电动车,而这个领域从来都不是吉利和戴姆勒擅长的领域,smart还能够真正意义上抢夺新势力的市场吗?
就说20万的预算,用户能够选择到唐DM-i车型,安全、空间、豪华、科技、续航全面碾压,再者威马W6、零跑C11等车型更是全面超越smart。
都2022年了,不会还有人认为smart是个豪车吧,也不会有人开个20万的BBA要比新势力有面子吧。
smart综合来看没有太多让人难以割舍的优势,把它扔在市场中,能够轻松找出5台以上的替代品,大概率这台车的销量,不会特别好。
因为见过大风大浪的中国消费者,早已对这种曾经捞钱的欧洲品牌,免疫了。
与本文内容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