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服务器信息网

不知何日再逢君——致敬那些离我们远去的品牌

频道:电子科技 日期: 浏览:1248

欧宝

提起欧宝汽车,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并不是一辆车,而是一件衣服,一件红黑相间的间条衫,90年代意大利足球队AC米兰的队服。为什么会想起这件衣服和这支球队呢?当然是这件衣服正中间欧宝汽车的品牌LOGO了,不错,这就是欧宝给我留下的第一个印象。

说来有趣,欧宝和其他很多车企一样,创立之初并不是汽车厂,而是缝纫机生产商,这倒是和丰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随着时代的发展,欧宝汽车凭借着先进的技术、优雅的造型和相对较低的价格,很快征服了欧洲市场,成为欧洲乃至北美最为炙手可热的汽车品牌。

不知何日再逢君——致敬那些离我们远去的品牌

1993年,欧宝汽车叩开了中国的大门,其中最常见的车型就是三门、五门的雅特、威达、欧米伽、赛飞利等车型。欧宝既有小巧敏捷的雅特车型,也有厚重的威达车型,类似闪电一样的标志,在车流中十分的耀眼夺目。值得一提的是雅特车型,在当时深受职业女性的喜爱,无论是三门还是五门车型,显得特别的灵动。

作为一个老字号的品牌,欧宝的命运也是曲折的。欧宝先后隶属于美国通用汽车和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业绩不佳,2015年欧宝退出了中国市场,令不少欧宝粉丝扼腕叹息。实际上,欧宝品牌虽然退出了国内市场,但是,类似别克、雪佛兰等车型实际上都是欧宝品牌的原型车。好消息是在去年,欧宝宣布将回归中国市场,再次进入中国市场的欧宝会是新能源汽车,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萨博

提到萨博,很多人可能知道这是一家飞机制造商,但是,提起“绅宝”这个名字,您有印象吗?不错,绅宝正是萨博的“曾用名”。萨博和沃尔沃被人们称为瑞典汽车的双子星。作为以技术闻名车界的品牌,萨博汽车真的是响当当的名字。任何一辆萨博汽车不经过改装,都可以完成漂移、两轮行走等高难度动作。萨博汽车进入中国后,一直是以小众车的形象示人,并没有像同胞兄弟沃尔沃那样大卖。如今,在街上见到萨博车真的是挺难了。

不知何日再逢君——致敬那些离我们远去的品牌

说到萨博在国内的高光时刻,就要数2007在北京和上海、成都举行的“萨博陆地飞行秀”了!作为萨博品牌诞辰60周年庆典活动的高潮部分,萨博性能表演团队来到了中国,向中国观众带来了绚丽的车技,完美的诠释了“人车合一、贴地飞行”的萨博精神。

如今,我们虽然很难见到萨博的身影,但是,贴地飞行的身影却是我们永远抹不去的记忆。2009年北汽完成了对萨博的相关知识产权收购,换句话说,萨博品牌在未来一定会以全新的姿态从中国走向全球。

悍马

中国人的智慧有时候也是体现在翻译上的,“悍马”二字在我看来,简直算是翻译上的神来之笔。庞大的体型,绝对担当得了“悍”这个字。说起悍马汽车,人们的印象往往都是电影里,一辆辆头顶机枪的H1疾驰在沙漠中,亦或者是巨大的车身和高耗油。

不知何日再逢君——致敬那些离我们远去的品牌

悍马进入中国后,曾被土豪们列为必收入囊中之物,其中不乏明星企业家和煤老板。悍马庞大的体型,任何SUV在它面前都会俯首称臣,当然,巨大的轮胎,强大的越野能力更是足以挑战任何路况。悍马在美国十分畅销,但来到中国后,受制于路况和油耗等原因,悍马并没有卖得很火,当然高额的售价也是一个原因。令所有悍马迷心碎的是,2010年悍马品牌走到了它的尽头,那时候四川的腾中重工曾经有意收购悍马,令很多国人欢欣鼓舞,然而天时地利与人和似乎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悍马和腾中重工并没有走到一起,一代神车就此落幕。然而,不断有好消息传来,悍马品牌有意以纯电动的形式重新回归市场,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迈巴赫

我们今天说的迈巴赫,并不是现在路面上常见的梅赛德斯奔驰-迈巴赫,而是2014年以前的迈巴赫。

迈巴赫的前身,我们已经不必过多介绍。它的豪华,它的尊贵,完全可以与劳斯莱斯相提并论,它曾经一度被认为是世界豪车之最。从这个品牌诞生,与之而来的就是高标准的造车要求,精益求精的做工技术。德国作为世界汽车的领头羊,对于迈巴赫而言更是如此。它的外形修长,内饰做工奢华至极,至于车内空间,那更是无与伦比。按照国内的驾驶要求,一些车型只有持有A2驾照的司机才可以驾驶,比如迈巴赫62。这样的车无论出现在哪里都会成为焦点。

不知何日再逢君——致敬那些离我们远去的品牌

由于高昂的售价,导致业绩不佳,2013年,迈巴赫宣布停产,它像是一位没落的君王,悄悄隐去了它的光环。但是,2014年,奔驰S级-迈巴赫车型完美复活,再次以一个完美的亮相惊艳了世界。如今,我们时常可以看到S级迈巴赫,正是梅赛德斯奔驰将它复活,才使得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品牌不断前行。

与本文内容相关的文章:

新能源汽车的列目与归类要点

什么是新能源汽车呢?

现在买新能源汽车怎么样,有什么品牌推荐吗?(转载)

油价连涨利好新能源汽车,学习新能源汽车技术正当时

新能源汽车的天价充电费,代表新能源汽车低能耗成本神话的破灭